台史博「地图很有事」特展 揭密古今地图故事

台史博馆地图很有事」特展,今举办开展活动,由文化部长郑丽君与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王长华共同主持。(图/台史博馆提供)

记者林悦南市报导

一张地图有多少种看法?能承载多少秘密?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即日起至107年8月12日,在台史博展示教育大楼4楼第1特展室展出「地图很有事:地图的台湾史特展」,9日举行展览开幕典礼,邀请观众一起走入古今地图中的经纬世界探密

有别于传统的地图展,本次特展除了带观众从地图中看见这块土地在不同族群时代下的多元历史样貌,也进一步结合常民生活图绘艺术作品等,带观众认识平面图像维度外常民真实生活样貌,从历史、生活、艺术等多元观点看见地图的多样面貌。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特展除了展出台史博从16世纪至今的丰富地图馆藏外,已故旅法学者兼画家侯锦郎家族所收藏的18世纪末御制台湾原汉界址图也将首度在台曝光,精彩可期。

展览开幕典礼于9日由文化部长郑丽君与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王长华共同主持,活动由台南应用科技大学舞蹈系,演出代表当时原住民及汉人在界线上彼此交流的舞蹈,藉这出舞码也反映清代沿山边区社会的动态发展及族群间的频繁互动,从过去原汉界线的拉扯到现今的共融

文化部长郑丽君表示,透过不同时代的地图中,可以看到治理者对台湾关注的焦点与印记;在当代地图中,看见社会议题的传递与关照,而地图的空间意涵,从人的意志、思考与议题中,不再是图像的意涵,更显现各个时代独特的观点与权力关系、历史、生活议题,直至现代,地图的发展与定义越来越多元,并非显现其空间与距离,地图的主题依据人们生活的空间及关注的议题就此开展。

馆长王长华表示,博物馆不仅应保存、推广历史,更有关怀当代社会的责任,展览中展出的台南土城仔地方地图,就是博物馆与在地文化社群合作,在8个多月实地探索、访查绘制后,呈现在地群体共同生命记忆;另外,台史博也调查制作了台南火车站及永康工业区周边新台客生活地图,希望透过地图呈现新台客与在地居民的生活圈、促进相互了解互动,未来也将与社会团体合作发放给初到台南的新台客,让他们更快熟悉、参与台南在地生活。

▲文化部郑丽君部长参观台史博馆「地图很有事」特展。(图/台史博馆提供)

特展设计以纵横交错的经纬意象贯穿整个展场,引导观众一同揭开地图与图中台湾的秘密。入口首先以探索世界的概念展出16至19世纪西方国家绘制的古地图地球仪,展现近代地图绘制的视角、成像,如何因绘制者想像与当代世界观与目的而不同,也透过木板、铜板钢板石版印刷的古地图说明制版技术演进。紧接着则以地图台湾为概念,依照时间轴展出不同时代地图中台湾的身影。「徘徊北回归线的岛屿」单元中展出的16、17世纪地图,呈现早期因地理认识缺乏,徘徊于北回归线周边、轮廓、名称不定的台湾形象。

「幻想与现实的分界」中则以多版本的18世纪原汉界址图,呈现原汉互动轨迹,同时1:1地搭设当时阻绝原汉往来的土牛堆、土牛沟意象,并结合多媒体互动让观众了解、对照当今地图与当时的原汉界线。展区同时搭配展出描绘原汉生活的风俗图、采风图与画报文物,让观众看见地图描绘下的族群生活与互动关系。

「放大镜下的台湾」则透过地图、测绘仪器、教科书等文物,清楚呈现日本领有台湾后,不仅立即将台湾划入国土地图、借由教育塑造人民国土意识,积极地透过科学调查、测绘掌握人口、资源,加强殖民统治,同时将地图应用于观光旅行、交通等宣传推广。

「反共复兴的基地」中,除了以二战前后台北市街图呈现国民政府来台后更改街道路名、去日本化的痕迹,同时展出以地图结合反共标语宣传「反共复兴」意识的教具书桌、空飘传单等。「地图说话」单元,则透过影片、图像与互动,呈现近年来地图绘制如何成为凝聚地方参与、建立集体认同的媒介,而地图表面下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外艺术家如何结合地理资讯、GPS定位以及人际网络资讯转化艺术作品、连结日常生活,最后再邀请观众亲自操作大型互动式地图,理解健康、恋爱、宗教、休闲等日常议题与反核民怨等社会议题如何在地图上呈现,而地图又如何与生活应用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