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看大陆》从南京到高淳,探访江南古镇背后的文脉

高淳老街。(作者提供)

江南好,多在于温婉的水乡,水成河、水成湖、水也成了一座城,名唤「高淳」。高淳区,因高淳古镇而得名,即曾经的淳溪镇,从南京市区出发,转三趟地铁,车程大约2小时,抵达南京后花园之一的高淳。

南京地铁S9号线,又称「宁高线」,顾名思义就是链接南京与高淳的一条动脉。S9号线横穿有「天空之镜」美名的石臼湖,在七、八月份丰水期的时候,这片大湖成了天空所独有的一面镜子。宽广的湖面与天空连成一线,地铁经过这段路线时,还会故意放慢车速,让乘客多欣赏「湖天一色」的景致。

高淳老街是淳溪古镇的主要商贸街道,始建于明朝。更早的历史则可以追溯至宋朝时建立的街市,已有900余年的历史,是江苏省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街之一。在古镇路口处,立着的牌坊写着「金陵第一古街」。因为是古商业街,高淳老街的房屋大多是前店后宅,自家楼下就是门店,店主就住在后面的屋子。

因为是古商业街,高淳老街的房屋大多是前店后宅,自家楼下就是门店,店主就住在后面的屋子。(作者提供)

桃檐斗拱、木排门板、镂花窗格、马头火墙、蝴蝶小瓦等建筑特色,保留典型的江南风格的同时又揉进了徽派风格。这类的古街都有道特别的风景线,就是在开店与打样的时候,店家会依次的装卸木排门板,而且每道门板都有按次序的编号,排列整齐后就成为一道严丝合缝的木墙。

在老街上分布着几个文化景点:关王庙、高淳民俗馆、杨厅、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高淳民俗表演馆、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乾隆古井、耶稣教堂遗址等九处景点。其中高淳民俗馆、办事处旧址、杨厅需要门票。可以单独购票,也可以选择联票,联票还是比较划算的,在这三个景点都能直接买到联票,但联票只能当天有效,也就是一天内要逛完三个收费景点。

关公庙。(作者提供)

关公庙,位于老街前半段,是一间道教庙宇,同时供奉着道教神祇与关公。前殿为「拜殿」,供奉的是关羽未封帝前的武像,后殿为「春秋楼」,安置着关公神像,左右陪祀关平与周仓。在参拜时最有趣的部分实属门外的对联,句句都「正义凌然」,「期寸心无愧,不拜无妨;兴百善有缘,才来此地」。短短几句就让人打消向关公祈求的念头,一介忠义英魂,不是让我们祈求世俗愿望的。

高淳民俗馆,位于老街最尾端。在民俗馆二楼,展示着高淳地区百姓风俗文化的缩影。因为山川河道分布的自然分界线,让高淳地区的风俗有自己别样的故事,甚至高淳话也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在多样的民俗中,其中较为知名的有「跳五猖」及「东坝大马灯」。

跳五猖是古代举行神灵出巡活动的祭祀舞蹈,起源于西周,原为古代宫廷傩舞,流入民间演化成跳五猖民间舞蹈。在现代社会,汉族的民间舞蹈中已经非常罕见,跳五猖是原生态傩舞的活化石。从唐代起,跳五猖已在桠溪韩城村一带流传,每逢庙会要进行表演,他们世代传承,至今仍然保留原始古朴的风貌。

五猖即东、西、南、北、中(青、赤、白、黑、黄)五方之神,意在降妖除魔,保五方平安。跳五猖的表演威严、雄壮。表演者头带猖神面具,着神袍,扮五位猖神。加入土地神、城隍、僧人、道士、武士等不同元素。五猖神,手执双刀,作巡视状出场,朝拜四方,舒臂擡腿,手舞足蹈,碎步穿插,布列各种阵形。黄面猖神居中,青、赤、白、黑猖神围聚收场。舞蹈动作粗犷奔放,伴有仪仗队、旗旛队,音乐用民间小调,配乐上敲锣打鼓及唢呐、长喇叭等吹奏乐器助阵。全体出游的场面非常壮观、热闹。

大马灯起源于唐朝。(作者提供)

大马灯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目前仍在高淳东坝、固城两地流传。大马灯在造型上比一般马灯的道具马更高大,是由两人组合表演一匹马。前面一人戴道具扮马头,后面一人扮演马身,藏在道具服里,弯腰紧抓前面人的腰带。两个扮马人都要熟悉真马的性情、动作。其次是苦练马步功夫,马在行走时,演马首的起左步,演马身就要跟右步。两人四条腿左右交差,亦步亦趋,紧密配合,才能把假马演得逼真神气。

民俗馆还有更多非遗及当地文化的介绍,除了少部分视频资料外,大部分都是实物静态展,展板讲解详细,展示道具也很逼真,是了解地方特色文化的综合载体。

高淳,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重要的一线,当时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曾受令来到高淳进行抗日活动,在抵达时,留下了《东征初抵高淳》的七言绝句。在高淳老街上有着当时的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及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一边展示着当时新四军入驻高淳的历史;一边记录者高淳地区抗日的情况。两边综合起来便让人对于那段水深火热的历史有了粗浅的了解。司令部位于老街主干道上的吴家祠堂,整体挑高建筑,第一进展示当时新四军来到高淳的详细情况,第二进则是吴家的议事厅,随后便是一座老戏台。办事处则隐身在旁边的小巷中,需要靠路标找寻。

江南好,丰饶的不只物产,还有丰厚的人文历史。古街小巷,当年的车马换成游人,小巷依旧在,留给时间与游人,用走过的脚印,续谱老街的历史。(Miguel/现居南京)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