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在大陆》烟雨江南探神州──上海复旦大学交流点滴

上海复旦大学。(图/复旦大学)

会去大陆交流,其实是一年级下学期就已经做好的规划。当时在一次系周会上得到这样的讯息以后,我就将这件事列入了我的大学生涯规划中,并且决定以上海复旦大学作为目标。因为我觉得,申请到大陆交流的条件并不十分难以达到,加上学校给予的资源很多。可以在很低的成本之下,去拥有一段独特的经验

来到这里,我给自己的规划是七分读书,三分旅行。我觉得来到一个新环境,除了读书以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当地风土民情,那会帮助我换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家乡

不过在出去旅游之前,开学前的复旦大学图书馆,就已经令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因为图书馆里已经没多少空位了!看过去都是自习的人海,在这样的氛围薰陶下,也就只好先把旅行的事情放下,好好的体会这里的读书风气。

果不其然,这里的上课方式以及气氛真的和逢甲有许多的不同。首先是老师大多使用PPT进行上课,比较少写板书,因此抄起笔记来就如同抄语录体般的吃力。不过这似乎是复旦大学的特色,因为在这里,我也认识了一位来自南京大学的交流生,他们那里还是以板书为主,因此算是还蛮特别的上课方式。

但这里的学生上课态度,真的使我大开眼界。或许就如同那高达三十层楼,以江南第一文学院自豪的光华楼一般,这里的学生,尤其是中文系,代表来自各地的顶尖学子,闪耀着一个世代的骄傲。因此每到课间休息时间,到讲台前和老师讨论问题的学生总能教室排成一列。没错,在这里,问老师问题是要排队的,而获得知识灌溉的代价,或许是一刻到两刻之间。

或许,会有人觉得,那我再另外跟老师约请益时间就好了。殊不知,就连想「坐」着上课,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庞大的学生人数,加上来自其他学校、社会阶层的人士,往往也都会进来旁听,因此如果太慢没有到教室,就会没有位子坐,只能站在后面上课的窘境

现在,我来到了百年学府,教室间却没有那种人文的古朴,帝国大厦式的光华楼,将复旦大学的文学院藏于其中,有的是欧洲大学的风采,但也感觉与中国古典的印象不太协调。

「祐睿,换你上台报告。」老师在台下点我上台,开始有关于《列子》的报告。让学生上台报告的授课方式并不稀奇。然而……「请问你刚刚说列子所阐明的『道』有追寻方法,可以在具体说明吗?」、「所以列子是否有浓厚的命运不可改变观?」 台下的同学却是踊跃的提出疑问,要是没有对于议题有深入了解,还真会招架不住。

除了同学们彼此之间的提问外,老师上课时的提问,也会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因此只要老师是采取比较师生互动,或者同学上台报告的形式,那门课往往都会是非常热闹的讨论课。更可怕的是,当大陆学生发现了有人比他们更优秀时,一定会过来请教。就如同我在佛教史课程上提交的小论文,因为有受过李宝玲老师在诗选课的「训练」,格式较他们严谨,下课时就换我享受「众星拱月」之感了。

而既然来到了神州大地,自然也要抽出时间出去走走才行。其实每一次的旅行,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都不是去了些什么景点,而是在旅行的过程中所碰上的额外收获,套一段成大的朋友告诉给我的话:「把行程规划的完美虽然很好,但如果能留下百分之十到二十的不确定性,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带着冒险与尝试的心,我试着利用课余时间自助旅行,也真的让我获得许多意料之外的经验,也庆幸不是「意外」。

在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大唐芙蓉园与另一位散客大姐一起游历,听她叙述着大陆的一般上班族妇女的情况与感受,借此更加了解大陆的上班族状况;参加散客团一起参观秦皇陵,与同行的一位姐姐聊起大陆八零后年轻人的工作情况;在敦煌,因为是跟朋友们包一辆计程车,因此三天的旅程可以听着司机告诉我们敦煌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对当地景点的介绍。

也借此到了许多一般旅行团、游客不会到的隐密景点参观。一辆计程车孤独的行驶在万里沙漠中,更有种沧桑与自我的渺小。而敦煌的青年旅馆,更是聚集了如我辈般的众多散客,在那几个夜里,在微弱的灯光下,我们彼此分享着各自来到敦煌的目的,就如同我们在宿舍里分享各自来到上海的理想一般。他们当中有美国大学毕业生、正要换跑道的上班族、与我们年龄相仿的交流学生、爱自助旅行的漂泊者……。

在敦煌到兰州的长途火车上,意外结识一位敦煌研究院的老师,与他进行了一番敦煌文化的讨论,后来更是延伸到了世界各地的古文明。在南京,因为是一个人前往,更是悠闲,与餐厅的服务生聊到后来,直接带我走不为人知的小路,边欣赏南京古城墙,边来到紫金山。更别提在青年旅馆中,与一位爱尔兰人在异乡聊天,最后他才公布他是南京大学的客座英文教授!以及与我同住一间房的上海上班族,正好返回徐州探亲,请我吃家乡的卷饼与鸡蛋。

黄山的云雨、西安的古老、玉门关的日出、敦煌的瑰丽、丝绸之路的辽阔、苏州的园林、南京的故事、杭州西湖的日落、厦门的历史情仇……我想,经过这些自助旅行的经验,我的体会,正如李欣频的《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中所说:「旅行是最好的成年礼。」

交流学习是一个很特别的经验,因为可以借此认识许多来自各地的朋友,也是我在这次的交流中最大的收获。在复旦大学的北区宿舍四十一号楼,可以听到那第四台电影里必出现的广东话(港话),是的,那是来自香港澳门的交流朋友们正在互道乡音;可以听到有些耳熟的客家话,那是来自台湾的交流朋友们在展现他们的「语言多样性」。

这是一群来自台湾、香港、澳门的年轻人,怀抱着各自的梦想来到了复旦大学,我们在这里认识,也在这里彼此学习。在与这些交流生相处的过程中,我所获得的,我认为不亚于学业上的收获。成大的朋友教导我如何去规划自己;政大的朋友教我如何提升读书效率;清大、台大、东海的中文系朋友与我讨论论文……,其他还有很多很多,不管是想法、学业、游戏,都借着和他们的交流获得。

「嘿!圣诞节我们来办一个音乐会,你要表演什么?」、「该排练啰!昨天的动作配合不起来!」在圣诞节前,我们办了一场疯狂的宿舍圣诞音乐派对,尤其是我们这间房是主办者,所以包括我在内,八个人都勇敢的上去秀了一段。对我最大的突破,就是更加勇于上台,台风更加稳健,又是一次让我提升的机会。而那个把大家紧紧连结在一起的夜晚,也是我对宿舍生活最深的回忆。

此外,那一次次的替这些异地相识的朋友庆生,在交流期间结束前的一次次饯行,那一次次的寝室聚会,都为整个交流生活增添了最丰富的元素。我敢说,与这些多才多艺的朋友相处,从他们身上的学习,才是这趟交流最大的收获。也因为每次回到寝室总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支撑住学业的压力。

最后,对这次交流能够有如此收获,我想感谢的人有太多太多,感谢爸妈、主任、老师们的支持,让我有一次看看世界的机会;感谢在旅行途中遇上的每个人,大方的分享他们的经验;感谢在复旦大学北苑四十一号楼相识的朋友们,让我度过一段精彩的交流生活。

2010年9月到2011年1月,精彩无限。

(张祐睿/现为北京大学博士生)

本文来源:两岸青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