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在大陆》「今时不同往日」台湾民意看大陆出现巨大变化
两岸征文
「台湾终将与大陆渐行渐远」,直到最近都有人以此来形容两岸关系。渐行渐远不是指现实距离,而是指两岸百姓的心理距离。这话放在今日两岸关系下,有一部分是对的。
但若辩证地看,真是渐行渐远吗?
渐行渐远证据不少,比如台湾政府在国际政治上「站队美国」,让大陆民众看得气呼呼,这是其一。
若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近两年的台湾热门新闻,围绕着的都是「中国」,就连台湾政府自己也成天绕着这两个字打转。两岸政治对立,讽刺地造成了另一种「两岸无时差」现象。
大陆政府说「整顿娱乐圈」,台湾网民立刻跟着微博网民一起「吃瓜」;大陆喊共同富裕,腾讯、阿里巴巴等大陆企业一有动作,隔海相望的台湾人也跟风看戏。
别说二十年前,就算十年前,谁管大陆怎么整顿企业?若两岸注定渐行渐远,最终彼此都是陌生人,那谁稀罕「陌生人」在干什么?
台湾过去看对岸,多以「看看陆客又吐痰」等为报导角度,猎奇有余、专业不足。而今看对岸,虽仍是以「未来充满变数」为基调,然而在政治、经济、社会民情层面都有更深入、更广泛、更专业的探讨。
对于「中国」二字虽充斥小情绪,但更有「跟自己往后命运相关」之体认。
台湾看大陆政治的变与不变
台湾人论起大陆政治或大陆政府,确实有一种「下意识反应」。这种下意识的情绪反射短期内无法改变。
比如讲起大陆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成就,在肯定的同时也会立刻说「加大了贫富差距、富者越富」。
台湾民间对于大陆政府的执政能力是肯定的,也明白同样的问题亦会出现在选举制度的地方,但论起大陆政治第一时间的「反射」往往是「对,他们大陆在这方面做得不错,但大陆政府一定如何如何」。
比如反腐,若其他与台湾同样制度的国家这样做,人们不会有更多联想,但换到中国大陆情况就不同。
台湾走的发展模式与大陆不同,在对大陆政治的认知上有非常深的成见,但随着时代发展,这种「成见之墙」近年越来越容易被打破。
比如在新冠疫情的防控中,一开始大陆控制住疫情、陆续「解封」之时,有不小的声音质疑「那是因为大陆政府封锁负面消息」,但接下来有年轻人发现自己在大陆的朋友晒出旅游照、网路上各种消息也再再证实了事情并非台湾所想像的,人们才「被迫」接受现实:好啦,大陆确实控制住了疫情。
台湾对大陆政府仍有许多负面想像,这从过去到现在难以改变。
然而近年两岸自媒体蓬勃发展,台湾年轻人看微博和B站,大陆视频主也将视频放上Youtube,与此同时由于台海议题热度上升。相比过去,对于「大陆在做什么」,台湾的一问三不知,如今台湾社会非常快速地接收到「对岸要整改娱乐圈」、「对岸在推共同富裕」这类资讯。
台湾与大陆的共同民情
承上,台湾与大陆有不同发展道路,因此台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有不解或质疑。两岸谈起政治,看似水火不容,谈无可谈。
然而真是如此?
以近期大陆在探讨的「共同富裕」为例,台湾第一时间看到这个新闻,多以「看看,在大陆,大企业得交钱保命」、「政府要你交钱、你就得交」为角度评论。
然而,呼吁资本将一定金额拨出,承担起社会责任,为消除贫富差距做出贡献,这在台湾同样是民之所愿。直白点说,如果今天台湾政府有魄力做出「让企业回馈社会」的决策,不论蓝绿,百姓叫好。
「公平正义」是台湾长久以来的重要议题,九零年代台湾有针对高房价的抗争,马政府时期年轻人因为「两岸贸易下资本赚了大把钞票,却没有惠及民众」而感到愤怒。
台湾虽为资本主义社会,却有非常浓厚的「财富分配应公正」思维,更期望政府在其中能发挥效力。
然而矛盾的是,台湾也常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挂在嘴边,于是一方面高举「市场自由发展」、嘲讽大陆「手伸太长」;另一方面又会痛批政府「怎么不做事」、「为什么企业赚钱,人民却越来越血汗」。
民之所愿,放眼两岸根本没有不同:企业因为经济发展而获利,经济果实能惠及民众。
然而当大陆政府出手,台湾网民会惊呼「天哪阿里巴巴真惨」,却忘记了台湾自身并非没有同样的问题及愿望。这是在看待大陆时下意识的情绪反射。
台湾与大陆有共同民情,只是对于「大陆政府」仍有过多想像。
对大陆政治的未来想像
在往后很长一段时间,两岸政府相互放话、你来我往,只会越来越多。但台湾民意对大陆的态度会是极其复杂的。
有第一时间负面的情绪反射,但因为台海局势,又不得不关注「到底大陆政府在搞什么」。在表面上及政治正确上,「靠近美国」是普遍认知,但对于大陆的变化也会格外留意。
短期内台湾对于大陆推的一些政策不以为意或嘲讽,但更可能的是,当前台湾不小的一批人嘴上不说,正在暗自关注大陆政府如何应对现实问题:贫富差距、经济发展放缓、整顿资本的结果等等。
这样的「关注」可能是想挑大陆的错处,也可能是在观察这套发展模式,能否解决「西方模式」未解决之问题?(郭雪筠/台北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