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生 改造300岁颐和园

天津95后学生颐和园设计的保护方案模型。(取自天津大学

近日,一场特殊的展览在天津大学北洋校区图书馆举行,展出的是14名天大学生为颐和园打造的各具特色的建筑保护设计方案。据悉,这群95后花了一年时间,为300岁的颐和园开出「设计良方」,巧妙的构思与精巧的模型,让前来参观人们赞叹不已。

资料来源:今晚报闫丽

据天大建筑学院张龙教授介绍,天大与颐和园的合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2016年天大还曾参与颐和园保护规画设计。在颐和园东宫门附近,有一块万余平方公尺的特殊地带,可以进行文物保护附属设施建设。「在颐和园里面搞建设,不容易。」张龙说,去年9月,他和同事王志刚一起,带着学生想在那里「做些尝试」,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展示做些有益的探索,延续颐和园的文脉

熬夜赶工「啃」文献

王志刚表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设计是在一处历史文化遗产中进行,设计者不仅要有现代设计的专业能力,还要具有一定传统文化素养,加之设计物件位置特殊,功能又十分多样,地形还很局促,对大学生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去年9月,天大14名大四学生加入「颐和园文物修复与展示中心设计」团队中。拿到任务书的那一刻,他们感觉既幸运又紧张。「以前做过四个设计,但没有一个像这次的设计一样,既复杂又意义重大。建筑本身体量大,工作多,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学习新知识。」由于时间紧迫,团队成员刘潇弋和陈文康经常熬夜做设计。

如何继承颐和园的空间精神,在保护历史遗产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建筑的现代功能,是大学生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为了完成设计,团队成员许慧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啃」文献资料,「这是我第一个作品,对自己是很大的挑战。」许慧说,「走在颐和园,感受到灵活自由的空间,明暗变化,步移景异,这种感觉很打动我。我希望将传统的设计手法融入自己的设计中,让人即便置身现代空间中,也能感受到古典建筑氛围。」

保护不是一味仿古

这次的设计任务带给年轻学子们不仅仅是一个设计模型,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思。「通过这次设计,我深刻感受到建筑遗产的保护不是一味的仿古,或单纯加上传统建筑的繁复装饰,更重要的是在现代建筑中用现代技术手法再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团队成员刘惠说。

「对颐和园这样的著名历史建筑进行保护设计,对天大建筑学院来说是第一次。未来,我们将展开更多类似的保护设计,让学生不断进行新的、多元的设计探索。」张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