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喝酒御寒? 医警告:恐增失温、猝死风险

▲天冷就想喝酒暖身,小心增加猝死、失温风险。(示意图/翻摄Pexels)

图文/CTWANT

气温骤降,不少人习惯在寒冷的天气里喝上一杯酒,希望能借此暖身,驱散寒意。然而,胸腔暨重症医师黄轩警告,这种做法不仅无法真正保暖,反而可能增加失温与猝死的风险。

黄轩在脸书粉专「黄轩医师 Dr. Ooi Hean」发文表示,许多人在饮酒后会感觉身体变暖,甚至脸颊泛红,这其实是因为酒精使血管扩张,让更多血液流向皮肤表面。然而这种「暖意」只是短暂的错觉,事实上,当血液集中在体表时,体内的核心温度反而会加速流失,导致身体更快失温。

此外,酒精还会影响人体的温度调节机制,使下视丘无法准确感知环境温度,进而干扰身体的自然保暖功能。人在饮酒后对寒冷的感知力也会下降,容易忽视低温的威胁,导致穿着不足或待在寒冷环境太久,进一步增加失温风险。

黄轩说明,失温是一种严重的健康威胁,当人体核心温度降至 35°C 以下时,器官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在寒冷天气中饮酒,不仅会加速体热流失,还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极大负担,特别是对于本身患有慢性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风险更高。

黄轩指出,酒精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进一步增加心肌梗塞或中风的风险。而醉酒后若发生呕吐,可能造成窒息,进一步提高猝死的可能性。这些潜在风险使得「喝酒御寒」成为寒冬里最危险的误区之一。与其依赖酒精带来短暂的「假性温暖」,不如采取科学的方式来御寒。

黄轩举例说明,例如穿着多层衣物能有效锁住体温,内层选择排汗材质,中层负责保暖,外层则以防风为主。此外,摄取足够的热量,例如热汤、辛辣食物等,也能帮助身体维持适当的温度。在室内可以使用暖气设备来保持环境温暖,并减少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的机会,特别是在清晨或深夜等气温最低的时段,应尽量避免在户外逗留太久,以降低失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