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吃不了粗食 侏罗纪中也有「公主病」恐龙?!

英国自然史博物馆。

文/河森堡摘自/《超级导览员趣说博物馆2》

货不在多而在精。大英帝国身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又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地,19世纪时的自然科学发展领先全球,随便列举几个大科学家如道耳顿(John Dalton)、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还有大名鼎鼎的达尔文,这还不算稍早的牛顿、虎克(Robert Hooke)。光这一长串名字,就不难想像当时英国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准。

自然史博物馆位於伦敦的海德公园旁,地理位置相当显眼。但若你真的造访,恐怕会先怀疑― 这是自然史博物馆吗?不是教堂吗?的确,当你看到一座与教堂类似的建筑,那就是英国自然史博物馆了。

自然史博物馆的设计者是英国知名建筑师沃特豪斯(Alfred Waterhouse),除了这间博物馆,英国曼彻斯特市的市政厅利物浦大学约克郡大学、牛津大学、伊顿公学等机构当中的很多建筑,都出自他之手。

英国自然史博物馆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栋典型的英国维多利亚式建筑,高耸的尖顶、层层推进的浮雕大门标志性高塔……气宇轩昂,非常雄伟。但它也像大英帝国一样,看起来有些老气横秋、食古不化,里面又有很多罗马式拱门廊柱,显得庄严又肃穆。难怪欧洲人为这座博物馆起了个「自然科学大教堂」的雅号

备受英国人喜爱的梁龙「Dippy」曾经长达整整110年,所有来参观自然史博物馆的人一踏进大门,就会见到一副完整的梁龙骨架模型

自从史蒂芬史匹柏拍摄第一部《侏罗纪公园》开始,全球掀起了恐龙热,最新一集《侏罗纪世界》则于2018年上映。在一系列的「侏罗纪」电影里,我们经常看到梁龙,长长的脖子、长长的尾巴、粗壮的四肢、巨大的身躯……梁龙的化石也是比较常见的,数量较多。

很多人分不清楚腕龙和梁龙,其实梁龙的体长比腕龙还长,脖子则不像腕龙那样可以抬起来。梁龙个子虽大,由于脖子抬不起来,只能吃一些位于低处的植物。而且梁龙的牙特别细,吃不了需要费力咀嚼的粗壮植物,只吃鲜嫩多汁的,可以说是一种有典型「公主病」的恐龙。

19世纪时,这只曾经在英国自然史博物馆门口迎宾的梁龙在美国怀俄明州被发现,牠大约生活在距今1亿5千万年前―标准的侏罗纪时代―身长超过3辆大巴士。这只可怜的恐龙还活着时,体重可达25五吨,是个绝对的庞然大物。还没当上英国国王的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当时正在美国闲逛,突然看见这件「大玩具」,喜欢得不得了,想带回英国。

美国人一开始并不同意,好在著名的「钢铁大王」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出来打圆场,说要做一个标本送给爱德华七世。就这样,卡内基花钱,让人严丝合缝地做了个石膏模型。于是乎,从1905年起,这副梁龙骨架就在英国自然史博物馆展出,总共展了110多年,也算得上是某种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吧。英国人非常喜欢这副梁龙骨架,由于梁龙的英文是「Diplodocus」,他们按照当时帮恐龙取外号的惯例,为它取了个暱称叫「Dippy」。

快转到2017年,英国自然史博物馆突然宣布,要用一副蓝鲸骨架替换 Dippy,让Dippy 退休。馆长说 Dippy 只是模型,替换 Dippy 的蓝鲸骨架可是货真价实的真骨头,而且比 Dippy 更早来到博物馆,早在120多年前,自然史博物馆还属于大英博物馆一部分时就是馆藏

可是,英国人不买帐,甚至成立了声援网站,联名要求不要撤换 Dippy,却依然没能阻止博物馆,凯特王妃也于2017年出席了蓝鲸骨骼标本的揭幕仪式。现在再踏入自然史博物馆,迎接大家的已不是可爱的 Dippy,而是一副巨大的蓝鲸标本。

化石是动植物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遭遇自然灾害或其他伤害,瞬间被掩埋起来并迅速隔离氧化形成的。但凡是化石,必然是动植物突然遭遇死亡的结果,不过18世纪以前的人可不这么看。教会对《圣经》做了一番解释,宣布世界是6千多年前上帝创造的,连上帝在几点几分创世都说得清清楚楚。化石?碰巧长得像骨头的石头罢了。这种说法一直到17世纪才被打破,英国博物学之父约翰.雷(John Ray)指出,这些化石都是古代动植物的尸体,总算让大家恍然大悟。

1822年某一天,英国乡村医生曼特尔(Gideon Mantell)家门口因为修路,挖出了一些特大的牙齿化石,他太太因为知道他喜欢采集化石,就拿回来给他看。曼特尔一看喜出望外,找上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Georges Cuvier)鉴定。居维叶看后说,这只是犀牛河马之类的动物牙齿化石,没什么稀奇,但曼特尔不死心,又拿去大英博物馆找人帮忙。结果和鬣蜥牙齿一对比,发现很像,只是曼特尔发现的牙齿化石尺寸超大,怀疑是远古时代一种很像鬣蜥的动物化石

后来大家才知道,曼特尔夫妇发现的牙齿来自禽龙。随后也发现了愈来愈多类似的化石。到了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爵士(Sir Richard Owen)用拉丁文「恐怖的」和「蜥蜴」两个词的词根拼凑了一个新词,成了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恐龙「dinosaur」。

紧接着,整个欧洲都掀起了寻找恐龙化石的热潮,更多种恐龙化石被发掘了出来并加以研究。大家也逐渐明白,这种名叫「恐龙」的物种原来有那么多种类。

★本图、文经时报出版授权,摘自《超级导览员趣说博物馆2》

作者河森堡,本名袁硕,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员。在国家博物馆工作八年。先后为近50,000名观众讲解超过3,000小时。知乎高人气科普专栏作者,微博十大影响力人物。2017年被中国科学协会评为十大影响力科学类格主。被媒体誉为「2017年知识型网红」,2016年《壹站到底》单期NO.1。着有历史科普作品《超级导览员趣说博物馆》、《进击的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