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眼球中央电视台 演给十四万万中华儿女
文/赵曼汝 摄影/刘国泰
看不懂的骂声连连,看得懂的往往拍案叫绝。操着中共央视字正腔圆的主播腔,配上老蒋时代的世界观,网路媒体「眼球中央电视台」放肆嘲讽台湾政治、社会议题的荒谬,年轻人就爱这一味。
「观光局组团冒着生命危险,赴中华民国大陆沦陷重灾区,……就是希望能够邀请陆客回来一起维稳101大楼的地基,让日月潭避免台蛙猖獗泛滥。」
这段让人啼笑皆非的句子是出自拥有12万粉丝的社群网红——眼球中央电视台。
成立于2015年8月,这个以「中华民国正统官媒」自居的网路原生媒体,在主播「视网膜」看似正经八百的播报下,特写了台湾政治、社会议题的荒谬,予以大大嘲讽。
他们聚众与创造话题的能力,不仅数度让主流媒体跟风报导,更在今年1月以群众募资方式,在台中首度举办大型线下活动「央视春晚」,召集了360位的网红与粉丝到场参与,门票在开卖五小时内全数完售,活动影片浏览次数更达57万。
不少人好奇,眼球中央电视台为什么能在社群时代胜出?
「我们其实在玩『中华民国等于全中国』的世界观,」22岁的陈子见(即主播「视网膜」)说,透过幽默、讽刺、恶搞反串的方式来论述时政,让不同立场的阅听众觉得「怪怪的」,进而能去思辨与对话。
眼球的影片选材内容多数是政治、环境、古迹保存或开发建设等公共议题,「我们的世界观强调拚经济,所以跟经济利益抵触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都是我们想放大的题材,」27岁的眼球中央电视台制作人「动眼神经」何姗蓉表示。
眼球的能动性展现在三层面,其一是放大时政的荒谬,如「陆客不来了」之后,执政者与民间的对应举措;其二是呈现台北观点之外,被主流媒体忽视的地方新闻,如南投砂石事件;其三是成为公民记者的协同力量。
如同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Homi Bhabha)曾在《文化的定位》提出「拟仿」(Mimicry)概念。
眼球拟仿中国中央电视台对党国歌功颂德的语调、用词与立场,试图以矛盾的做法,引起阅听众对公共议题的关注与批判;他们的立场乍看变动难测、论述荒谬可笑,看不懂的骂声连连,看得懂的往往拍案叫绝。
此外,更形塑了一个暧昧、模糊的第三空间,提供不同立场、不同世代的人得以打破同温层来对话,就如同海水打在暗礁上愈会激起浪花。
「我们想做的是突破同温层,而不是一言堂,」何姗蓉说,眼球不仅可以接触到中国人、台独的社运青年、国民党正蓝军青年,不论统独或年龄,这些人都可以在眼球产生交集。
「台湾政治或时事的讽刺市场已经空缺太久了,其实很多观众是期待有这样的东西,」社民党委员、《阿苗带风向》直播节目主持人苗博雅观察。
许多人会把眼球跟政治娱乐节目《全民大闷锅》比较,不过两者属性其实截然不同。除了载具、价值观有别以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世代差异与集体经验有落差。
从小喜爱新闻、听到新闻台背景音乐就很开心的陈子见说,在国外念书、参加中国交流营队,以及经营眼球后,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就是重新思索「国家认同」问题,「我以前真的是经典的小朋友,认为中华民国等于台湾,」但现在不同了。
何姗蓉则是在历经到瑞典交换学生、欧洲背包旅行,从National Day(国庆日)、National Color(国家代表色)体悟到国家认同的问题,「这一代愈多人出国,就有愈多人发现我们国家的矛盾」。
借由国外经验与社会运动的启蒙,加上集体焦虑的立基,眼球对于自己要前行的方向毫不犹疑。
苗博雅说,「眼球的成功在于,一开始就把想要做的事情抓得非常明确;其次是,不能忽略它社群媒体的特质,它互动做得非常好,当(话题、影片)在社群中持续发酵,所有人都会期待跟它有进一步的互动。」
眼球的粉丝特性是这样的:35岁以下的年轻人、知识份子、积极参与互动(包含网友间的互动)、模仿眼球的用词来留言,以及享受被视网膜骂、冷落的「抖M」(指严重被虐倾向)特质。
「他们(网友)把我看成是比较高高在上的角色,很享受被冷落的感觉」,陈子见笑说。…(完整报导,请见《天下杂志》第617期)
【延伸阅读】
■ 最狼狈的国家队:「我们」到底是什么?■ 不分手也快乐 亲爱的,我们卒婚吧■ 高富帅执行长:人生本来就不公平■ 在牛排馆 别搞错这7件事■ 那些泰国7-11教我的事──一位大学教授的卧底笔记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天下杂志》网站。※本文由天下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