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阴影挥之不去

(图/本报系资料照)

最近中央银行担心电价上涨后,会引发台湾的通货膨胀上升,预防式地在理监事会议,决议台币重贴现率上升半码,由1.875%上调至2%;许多媒体把这个动作描述为「意外」。不论是不是意外,我们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同样这次理监事会中,央行上修今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年增率至2.16%,显然超过通膨2%的警戒线。主计处最近也上调本年消费者物价指数的预估数,从1.85%上升到2.03%。无论是央行还是主计处的预估,基本上重贴现率小于预估通货膨胀率,表示目前的实质利率,也就是名目利率减通货膨胀率,还是负的,但起码相近了。

美国的通货膨胀,看起来也比预期来得坚韧,例如3月分公布的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增率是3.2%,已是连续3个月超过专家预期;从绝对数目来看也是太高,远高于美国联准会所订的2%目标;所以刚刚结束的美国联准会会议再次决定利息不动。当然如果未来通货膨胀下降,或美国失业率升高,美国有可能降息,但最近从商品市场散发出来的讯息来看,这个美丽的憧憬,即使不能说幻灭,至少可能需要重新检视。

举几个简单例子,原油价格过去1年上涨12.53%,棉花过去1年上涨18.05%,咖啡上涨6.61%,更令人吃惊的是可可,上涨238.97%。

如果从一篮商品来看,趋势类似。国际通用的一篮大宗原料价格指标为「商品研究局期货价格指数」,在1956年由美国商品研究局编制,并从1986年开始在纽约期货交易所买卖。它由19种不同商品所组成,分别是农作物与油籽(玉米、黄豆、小麦)、能源(无铅汽油、燃油、天然气、原油)、工业(镍、铜、铝、棉花)、牲畜(牛、猪)、贵金属(黄金、白银)以及软性饮料(可可、咖啡、冻橘汁、糖)。

这个指标在近1年来已开始有上扬走势,从去年同期到现在涨16.16%。此种幅度的上涨有很大意义:商品价格是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大宗物资的价格如果上涨,效果跟电费上涨一样,会普遍促使生产者的价格上涨;后者上涨后,经过零售阶段,就会逐渐促成消费者商品的价格上涨。当然消费者物价另外还包含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服务业的价格,二是房租。而在美国,以上两个指标其实也都还在缓慢但坚定的上涨趋势中,短期不易回档。

所有这些资讯显示,新冠疫情来的时候所造成的供给面瓶颈,而导致的商品价格高涨情况,早已随着新冠疫情的结束而从记忆中消退了。但当价格跌回到新冠之前的水准后,开始转向上涨;期间一度有中断迹象,但是最近又开始上涨。这表示美国的降息循环可能要比我们想像的要晚很多才会到来,对于整个债券市场、股市、借贷市场,都会是一个重大的震撼弹。

台湾是小型开放经济,如果国际原物料价格上涨,自己的电费又在涨,生产者价格就不可能不涨,当然也会随而带动服务业价格还有消费者物价的上涨。通货膨胀对于一般人民而言就是税,把薪资、荷包变薄了,成为痛苦指数中的一环。我们希望有关当局要重视这件事的严重,不要让它继续侵蚀人民的荷包。

至于中央银行,除了要稳定物价外,也应该注意资产价格的膨胀,包含股市和房价在内。基本上,要维持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正常运作,不会产生过热的现象,实质利率都不应该为负。中央银行最近的行动,是一个扭转台湾实质利率,将其由负转正的正确方向。(作者为东吴大学讲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