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来源推动通货膨胀上扬

(图/达志影像

台湾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增率上月激增至2.48%,创下8年来最大增幅反观工业及服务业平均每人经常薪资,最新资料是4月分,为43190元,比去年同期成长2.77%;与通货膨胀率两相比较,发现薪资上涨的绝大部分被通货膨胀吃掉了,令人痛心。

这波通货膨胀来自国际,有三大来源。第一是「供需失衡」,也就是以中国大陆为首的国际经济疫后复苏情况强劲,带动需求的增加,但短期的市场供给疫情影响尚未恢复。大陆的经济成长在去年疫情刚发生时的第1季曾经降6.8%,但随着疫情控制以后就恢复正常,所以去年整年成长为2.3%,而今年第1季的年增率则达到18.3%。

来自复苏的需求拉力,使大陆工业生产出厂价(又称为PPI)从去年的负成长,到今年起转正,而5月时已高达9%,完全超乎预期。这会影响美国的进口价格、美国的生产者价格和美国的消费者物价。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PPI上月升到3.17%,消费者物价更可怕,4月分是4.16%曾引起股市大跌,5月分甚至来到5%,引发联准会官员的恐慌。

引发通货膨胀的第二个来源是各国激烈的货币扩张政策,尤其是美国。为了拯救疫情,美国除了把利率降到0以外,还进行所谓量化宽松,也就是由美国央行在市场上直接购买美国国债以及房地产抵押债券,甚至是一般公司债。一直到现在,每个月还是买800亿的国债以及400亿的房地产抵押债券,一共1200亿。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原来是外国,但现在其持有比率已低于美国央行。由央行购买国家债券或者准国营机构发行之房地产抵押债券,就等于在印钞票,换言之就是每个月印1200亿的钞票。

银行没有办法把加印的钞票都贷款出去,所以大多变成超额准备,也就是烂头寸。能够贷出去主要还是房贷:利率大降,刺激买气,所以美国的房价开始狂飙。事实上美国目前的房价水准已经超过了2008年金融海啸前房价崩盘前夕的最高点。另外一些资金则流入股市,造成股票价格的上涨。不过,股价和房地产价格上涨,理论上不必然造成消费者物价的上涨,因为股票和中古屋的买卖,根本不计入国民生产毛额(GDP)。但此二者上涨,会引发一些衍生性效果。

第三个造成通货膨胀的来源就是原物料和运输价格的普遍性上涨。联合国农粮署的世界粮食价格指数,从去年5月的91,一路升到上个月的127.1。其他原物料,包含原油矿产、钢铁,都大幅涨价了;航运更是涨到「一柜难求」;中欧铁路原本运量不佳,结果从去年开始运量大增,现在班班满载,变成「一厢难求」。

涨价的原因之一是疫情导致耕作、采收或航运受到影响,但不全然。例如粮价上升的重要理由之一是全球暖化趋势下的干旱;而钢价上升也和全球暖化下的减碳政策相关。在原油方面,为了呼应减碳,有些油公司已经停止新的油源探勘。这些趋势如同比尔盖兹所说,不会改变,会持续下去直到人类生活型态改变。

以上3个来源,彼此密切相关。例如如果第三来源的供给中断部分得到缓解,需求与供给青黄不接结束,物价就会恢复正常;这是目前美欧主流派的看法。但是问题在于美国央行会有政治压力:美国上月薪资上涨率已经低于通货膨胀率,所以实质薪资减少。在这样的压力下,有些联准会官员已经改口,本来是鸽派(要继续宽松)现在变成鹰派(要检讨宽松)。

实际公布的数字会说话。未来公布6、7、8月的通货膨胀率时如果依然节节上升,美国央行可能被迫提前限缩宽松货币的规模。美国前财政部长桑默斯说,美国现在央行等于是在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在开车,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好比路上开始出现颠簸,那非减速不可。果真如此,恐怕会引发全球股市的震撼。不过,这样做会让经济回到常态、通膨压力降低,对消费者有利,对受薪阶级有利,且拭目以待。(作者为东吴大学巨量资料管理学院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