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揭密》钓岛秘辛:周恩来对日建交谈判「以拖待变」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前右)率领庞大代表团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大陆总理周恩来(前左)前往迎接。当时田中角荣见到周恩来时有些紧张,略显拘谨地对周恩来说:「我叫田中角荣,今年54岁,当了日本首相,请多关照……」。(图/新浪网

钓鱼主权一直是二战之后日中台之间领土争议焦点,大陆与日本建交谈判中,日本曾想藉建交诱使中共放弃钓岛,趁大陆国势较弱时一次性地解决钓岛主权问题,但却遭到周恩来一句「现在不想谈」而未让日方得逞。周恩来的「以拖待变」策略一直延续到邓小平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待到现在大陆国力强盛,既成事实的海域开发伴随强大海上空中武力,日本不只失去夺取钓鱼的先机,连谈判都得落入下风。

根据已解密的日本与大陆建交文件档案显示,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与大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北京展开建交谈判,谈判记录显示,在9月27日、也就是谈判的第3天,日方打算利用北京亟欲打开国际空间的强烈愿望,在建交谈判时一并解决钓鱼台主权争议,日相田中角荣便主动向周恩来提出钓鱼台问题。

据日媒引述谈判记录,田中角荣首先提出:「有关尖阁列岛(钓鱼台)的问题,您怎么认为?」周恩来回答说:「有关钓鱼岛问题,这次我不想谈,现在谈这个问题并不合适。」

周恩来接着说,「因为(钓鱼台)发现了石油,现在变成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发现石油,台湾也好,美国也好,都不会拿这个当问题。」

虽说是石油问题,但1971年保钓运动风起云涌,触动了海外华人民族主义情绪,任何在主权问题上的妥协,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绝对会危及中共领导人的政治威望,这恐怕也是周恩来未说出口的主要忧虑之一。

日本外务省的文件记录显示,在为期4天的会谈中,涉及钓鱼台的话题,仅此一次,而且没有任何结论分析人士认为,周恩来不想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钓鱼台的主权争议,是因为当时北京在外交上与军事都处于弱势,一旦进入谈判,可能会形成「失去钓鱼台」与「建交谈判破裂」的艰难抉择,所幸周恩来洞察田中角荣急于完成建交的意图,「以拖待变」将日方攻势暂时化解。2日之后,周恩来和田中角荣签署了《日中联合声明》,宣布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

周恩来当时考量谈判筹码当然包括大陆外交处境经济军事实力,恐不足以护住钓鱼台,这样的思维被其政策继承者邓小平延续下去。在1978年日本与大陆签署《日中和平协定》前,邓小平与当时的日本外相大平正芳会谈,更具体地首次提出钓鱼台主权问题的8字方针:「搁置主权,共同开发」,而且此一方针在大陆政经军事实力快速增长的30年来未曾改变。

钓岛本身虽为不毛之地,但领土主权涉及周边域开发,才成为日中台争夺的重点。现在大陆经济快速成长,东海海域油气探勘逐步推进,配合海军舰队的快速发展,大陆在钓鱼台海域造成的既成事实已难以撼动,日本想要控制钓鱼台的最佳机遇已经丧失,未来只能期望从美中「新冷战」的矛盾中拉拢美方来为其撑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