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大刀阔斧减税降费 提升竞争力
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大会议工作报告,设定今年5500亿人民币税费减少目标,希望「让企业有感」。(本报系资料照片)
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大会议工作报告,设定今年5500亿(人民币,下同)税费减少目标,希望「让企业有感」。除持续营改增试点外,也将扩大减半征收享有企业所得税优惠的中小微企业范围(从年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上限提高到50万元),让更多企业享有减税好处。
同时,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的减税力道,加计扣除比例将由50%提高到75%,使研发费用列支高于实际支出额度,让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更大的营运与研发空间。并且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取消或停征中央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性收费、降低企业五险一金缴费比例等,全面削减企业的非税负担。
北京开始正视企业生产力被名目繁多的税费侵蚀问题,特别是大陆正处于经济下行阶段,企业面临产能利用率低、劳动成本提高及利润缩减诸多挑战,高税率无疑会进一步削弱企业承受税负能力,连带折损企业竞争力。大陆自去年开始实施供给侧改革以来,政策核心始终围绕着降成本、减负担运行。其中,相关税费政策的修订与调整,尤为重要。
根据世界银行与资诚联合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发布《缴纳税款2017(Paying Taxes 2017)》调查报告,在190几个国家的企业总税率排名中,2016年大陆以高达68%的税率高居第12名,远远超过全球40.6%的平均水准。这个数字在10年前,不过45.5%,远比现今水准低22.5%,也低于当时全球平均值52.2%。但随后在全球平均税率往下走的同时,大陆企业总税率却反向开始大幅攀升,给企业带来庞大税负压力。
2016年大陆总税收为11.6兆,光是企业增值税及所得税两税目比重就高达44%,若再加计其他与企业有关的税费,粗估约占7成以上。以企业为纳税主体的税制结构,无形中也凸显企业的税费负担压力。
在全球减税浪潮下,大陆企业面对的不只是内部税费负担过重问题,也须面对外部的竞争压力。川普上任以来强调要透过大幅降税与政策松绑,以吸引美国企业及其供应链厂商回美制造。
全球第一大代工厂鸿海不只一次表态将评估去美国设厂的可能,大陆玻璃大王曹德旺计划投资10亿美元去美国扩建厂房。背后考量都是大陆设厂成本不再便宜,税负沉重是一大主因。如果形成涟漪效应,对大陆经济的冲击可能会远超出北京政府想像。特别是对一边享受不到减税降费好处、另一边又得面临追税噩梦的台商而言,出走压力更将大幅提高。
因此,借由减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并留住企业,已成为不得不施行的必要政策。只是,细看去年实施的相关减税措施,虽然整体企业税负减免看似收到一定成效,营改增减税金额就高达5000亿,但个别企业在税负负担的认知,却呈现不同结果。亦即,企业普遍感觉营改增后税负不降反增。
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落差?原因就出在营业税原属地方税,是大陆地方政府的第一大税种,课征与否全由地方政府做主。但统一改为增值税后,地方政府没有插手余地,变成中央政府掌控,全面征收。
因此即使营改增后,可以透过进项税额扣抵,大幅减轻企业税负,但部分企业却因此从免征或减征改成必征,税负不降反增。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於琳瑯满目的地方费用上面。过去大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比重几乎都在1成以上,部分地方政府甚至高达5成,对比国际,实属罕见。缘由在于过去为增补地方财源、推动地方建设,中央对于地方乱收费、乱摊派现象,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态度,不愿全面清理整顿。
虽然在这次减税降费的政策宣示上,大陆中央已决定全面清理相关涉企经营性与行政事业性收费,但范围多仅局限于中央,鲜少及于地方,因此在地方政府因循苟且的陋习下,政策目标显然难以达成。
不管基于国际趋势或内部因素考量,大陆减税降费的方向是对的。但要立竿见影,中央或许还得进一步规范地方不能随意新增费用名目,甚至必须一并检讨与清查是否有乱收费情形。因为很多地方政府明着配合降税,但因为财政问题,会私底下新增不合理的费用,这让政策效益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