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玄》戳破「每个孩子都是宝」谎言

新竹市幼儿园107年11月被人拍到有老师疑似对学童粗暴对待,近日又有网友将相关影片PO上脸书,画面显示被踩的男童在教室吃饭时,疑似不专心吃饭,遭老师打巴掌。新竹市政府教育处表示,已进行调查。(翻摄照片)中央社记者鲁钢骏传真 108年1月17日

高龄社会的到来,让大家看到少子化的危机。当政府正在想方设法鼓励国人多生小孩的同时,很讽刺的是我们看到已出生的小孩被不当对待,甚至凌虐致死的案例一再发生,戳破「每个孩子都是宝」的谎言。政府一再提到的社会安全网,其建构当然是为了网住、接住每一个危险的个案,但看来这个网是破了。

坦白说笔者在从事弱势儿少保护工作妇女运动的路上,深感政府对相关法制建构总是慢半拍,若非重大社会新闻事件发生,媒体关注,不然这些每天都在上演的人伦悲剧根本不会有人重视。

但令人悲痛的是,作为第一线的儿少保护工作者,切身感受到儿少及妇女保护的法律及制度建构是用多少无辜生命换来的,政府难道能无动于衷?每次面对家庭暴力事件,政府的回应只有说全国布建了多少社福中心、增加多少社工人力、提供多少人次服务的成效,把所有责任加诸在基层社工身上,问题是社会安全网健全了吗?在社会边缘的风险家庭功能支持恢复了吗?造成家庭暴力的原因已有有效的政策工具解决了吗?

如果深入分析造成家庭暴力及儿少受虐的原因,不能忽略的是,家庭经济来源失去支持和就业问题。这些事件背后的成因及预防,包含婚姻家庭关系、教养问题、债务压力、药酒瘾家计中断等,民间团体不断倡议应统合社政、教育、卫政劳政警政、司法等各部门资源,透过网络合作模式,串接个案资讯,建立儿少保护资料库。相信这些政府都知道,但知道却未能有效统合各相关单位,那才是真正令人愤怒,也让家庭暴力事件始终无法获得有效的预防及社会支持系统的介入。

最近的几起儿虐事件,更暴露未成年怀孕及教育投资的问题。台湾这几年出生人口逐年下降,但15岁至19岁未成年怀孕生子的人数却一直维持在3000人左右。根据教育部高级中等以下学生怀孕统计,近3年有将近3成的孩子因为怀孕而被迫离开校园。这些孩子虽然我们不愿意标签化他们,但其本身的确需要协助,也可能是潜在的高风险家庭。或因贫穷、家庭成员间支持功能薄弱,或有家庭暴力、遭遇性侵害等种种因素,他们在援助匮乏的环境下,同时要面对的还有社会歧视。而经济匮乏和身心压力困境亦有产下小小孩健康问题的风险。

因此,未成年怀孕期间的健康照顾、孩子休学后如何再重返教育体系、小妈妈们的亲子教养及照顾支持、孩子生下后有无相关追踪关怀机制确认家庭环境是否良好、有无就业促进措施,这些都需要制度性的长期关注。

此外,常被社会安全网漏接的个案,例如孩子的主要照顾者居无定所或离开原居住地的个案。这些个案需要跨县市跨局处的合作网络才不会漏接。以防暴联盟最近受理的个案为例,个案原在南部某县市政府开案提供协助当中,但因情事变更,换了主要照顾者并被携离原居住地,自此失联、脱离公部门的协助,原社工因无法得知其新居所地,故未能通报其现居地的社政单位提供协助,直至个案被虐致死始浮出台面

试想,如果此个案一直在公部门提供协助当中,离开原居住地,新居住地应要无缝接轨;找不到个案,警政单位应及时介入主动搜寻及查访;知道情事变更应重新拟定协助方案,如此一来,相信这些横向连系网络的建立,包括地方政府之间、社政和警政之间,都可让事件不致脱离监督,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而且国家面对毫无保护自己能力的就学前幼儿应展现更大的公益角色。笔者在提供法律咨询时,常发现有些有儿童虐待纪录的父母,因为前面的孩子被依《儿童权益保障法》规定安置或出养后,剩下年纪更小的小孩常会被父母携离原住处以躲避社政单位的继续介入,即便社政单位欲主动关怀提供协助亦遭拒绝,社政单位甚至无法得知其等身在何处,此时警政单位愿意主动搜寻吗?找到后可以强制要求亲眼检视小小孩的现状吗?因为危险尚未发生,如果父母不愿意,社工完全不得其门而入,也无法源根据可要求父母配合。

这些制度的缺失,政府看见了吗?政府的社会安全网补起来了吗?面对家庭暴力,尤其施暴对象是学龄前的幼儿,在立法政策上是否应赋予公权力要求开门检视,而不是躲在人权的帽子下任其自生自灭?

处理家庭暴力事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社会工程,我们也不能对长期在从事妇女及儿少保护工作的社会伙伴失去信心。透过一件件个案的牺牲,我们仍要再次呼吁政府,尤其是中央及地方首长,请拿出决心重新检讨家庭暴力防治、儿少保护及社会安全网的建置,不能头痛医脚,也不应在新闻事件过后,又回到原点

(作者为台湾防暴联盟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