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鹏/共军机频繁穿越中线 对台湾可能的冲击
▲「北纬27度、东经122度至北纬23度、东经118度」为台海中线。(图/翻摄自Google Map)
过去,解放军机舰由多不超过沿岸的空域、海域15浬内飞行或航行(主要依赖沿岸的火炮掩护),直到1996年逐渐逼近海峡中线,到近期开始频繁突穿海峡中线,并宣告其并不存在,这紧张的转变缘由绝非偶然,确实是「其来有自」。
近年来,美国与中国交恶,逐渐引发经贸、科技、外交与军事的全面对抗,台湾本应有能力避开卷入这场无谓的争斗中,遗憾的是却是可能再一次面对「台海危机」的产生;即便短期内,两岸尚可有所克制,各自不主动发射「第一击」,能够避免真实战争的产生;不过自此,未来若干对台湾的长期冲击似乎不容小觑:
冲击一:过去「海峡中线」是两岸避免军事冲突的底线,如今当中共军机回应「没有海峡中线」,随即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公开表示:「不存在海峡中线」。那过去的「两岸军事默认或容忍」不再,台湾认为的「海峡中线」以及「防空识别区」,这单一方说词,在两岸不存在共识和谅解下,已不具任何意义。
冲击二:两岸军机频繁于台海上空形成紧绷的对峙,相当容易擦枪走火;依据媒体报导,国防部日前已将「第一击」的定义修改为「自卫反击权」,并强调面对两岸军事情势升温,国军依「不挑衅、不怯敌、避免擦枪走火」原则,并遵循国际法规与联合国宪章,但如果敌方对我攻击,我方随即采取自卫反击。
但问题就在于,当中共战机的射控雷达开启并锁定我战机时,战机座舱警报器持续警示,若战术行动持续无法甩脱,僚机能不能也开放对其锁定或主动反击(正如同捍卫战士Ι的开场情景),此「灰色地带」如何定义反应的作为呢?因此当双方对台海中线的认知或者默契被打破之后,那么「不预期的冲突」或「意外的擦枪走火」(unintended incident)发生的机率就会大为提高,并可能衍生局部战争风险。
2020年9月22日蔡英文总统前往澎湖马公视察空防第一线的空军第三联队天驹部队时,特别强调:「身为中华民国的空军,我们怎么可以让别人在自己的领空上耀武扬威」。这无疑是激励空军第一线战机飞行员的士气,一定要有所作为。
不过,为避免战机飞行员对「自卫反击权」原则定义不清楚,空军司令部特别由空军作战指挥部所属高阶将领编组到各基地进行巡回讲习:「要求所有飞行员绝对要依规定执行,切不可有任何擦枪走火的可能性」。这无异是冷处理的理性作为,这一高一低、一冷一热,更容易在紧张时刻导致意外,最后很可能倒楣的仍是一线临阵面对危机的飞行员,作为与不做为都错,后续还要面临责难甚至惩处。
▲空军战机夜间执行防空拦截作战。(图/军闻社)
冲击三:未来的台湾海峡,解放军很可能将视为中国的领空和内水,成为解放军东部战区或各战区联合海、空军和两栖部队,长期实作训练和演习的最佳「练兵场」;相对我军原本于海峡中线以东正常的训练,亦可能将受到许多的干扰。
冲击四:依据媒体公开的资讯,国防部明年(民国110年)各单位所编列的「后勤及通资业务费」已经攀升到770亿,比今年度增加30亿元,其中主要是油料的后勤补给支援经费,比今年增加10亿元,共军确实拉高后勤出动成本,此外增强机动训练和后勤维修的成本,尚无法获知。
两岸紧张的气氛若一时无法消除,可见的未来对方派来战机的形式、数量和批次,将越来越多,若中共的机舰演训或刺探在台海常态化,我国防资源消耗会加速提高,近年日本仅针对钓鱼台和西南第一岛链的监侦问题,自卫队的机舰苦于奔命,不堪其言,即是最佳殷鉴写照。
冲击五:台湾军方对于未来这样频繁的军事反应,将疲于奔命,台湾的战机和地面空防部队,无论人员或装备,都将造成休息和维修时间不断被压缩的情况,逐渐形成「温水煮青蛙的效应」。
冲击六:未来随着解放军所投入的军事科技发展,对岸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军事无人载具,也可能将频繁地出现在台湾海峡中线,甚至以东的区域,进而濒临接近至领空和领海边缘,我军反应是否该将它击落、击沉或捕获。
冲击七:长期形成的军事紧张,国军会不会产生作战一线部队优秀军士官兵的新一波「退伍潮」,再次造成军中青黄不接和招募不到年轻人的困境(这曾经发生过,不愿意承认、狡辩或是美化数字,是无济于事的),国安单位与国防部应该高度关注。
上述都是未来显而易见的冲击,而其它隐藏的「意外、风险与危机」,尚不得而知,有待各界专家、学者持续的观察与解析。
对于台湾目前执政的民进党,最期望的或许是「去中国化、拥戴美国、同意驻军、建立同盟」,相对就北京而言则是「坚决反独、静待质变、伺机而动、速战速决」;但这真的是台湾人民所期望的发展情况和结果吗?当政府操作民粹,内部族群分裂,经济贸易衰退,军费大幅提升,资讯混乱人民信与不信,台湾的「政经军心」将形成恶性循环。
个人并非「投降主义者」亦非「无端好战者」,也不愿意与那些无聊之人争口舌之快;然而「兵凶战危」,如果仍有和平共处的机会和条件,为何台湾人民非得选择这一条不归路的死路呢?
(作者为备役海军上校,曾任潜舰兵器长、作战长、轮机长与潜舰训练中心教官、海军总部计划官、国防部战略规划司计划督导官,现为中华经略国防知识协会研究员。着有《解析台湾发展潜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960-2020年)》。)
热门推荐》
►王志鹏/台湾军购买的越多 可能会崩溃的越快!
►黄介正/有待商榷的「堡垒台湾」防卫构想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