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能和大40岁的人当朋友?韩国长幼阶级夸张到傻眼
相较在台湾,人们相处时,通常不太计较长幼或入行先后顺序,韩国社会的阶级可是分明且严格,这点是大家来到韩国前,得先了解与适应的。通常人们见面后就会先询问彼此年龄,以决定称呼「哥哥」、「姐姐」、「前辈」与否,还有言谈中使用敬语或半语。
这样的次序分别,在学校、军队与职场,都被严谨遵守,除非是熟到「闺密」的等级,才会发生年纪小的人比年纪大的人使用半语讲话。
近来认识一位跟我同年,却比我晚考入大学,在美国念完大学本科毕业后,回来韩国工作的报社同业,已完全适应美式自由风格的他,回到韩国,面对人们相处的方式,颇不习惯,这几天又去台湾出了趟差,采访IT产业相关的新闻,不过两三天的行程,让他大开眼界。
「啊,因为都是在东洋圈,原本以为台湾会跟韩国差不多的,没想到台湾人也没在计较年龄,都能很轻松地相处谈话,下对上也很轻松。反而是我称呼新认识的友人『哥哥』(韩文发音为「兄」),还让对方颇不习惯呢。」同业韩先生说道。
这位韩先生颇羡慕台湾如同美国一样自由,不分阶级的互动,让很多想法和心情都能无阻碍地被分享出来;但一回到韩国,就得毕恭毕敬地应对长辈和上级,让人觉得压迫和疲倦。
在韩国阶级分明的环境中,通常做为长辈者得担负照顾后辈的责任,就如同我一开始在韩国跑新闻时,最年轻的男性韩国同业是1985年生,大出我5岁,周遭的友人年龄也都是如此。作为老幺,只要喊声「兄」、吃饭时做势为他们倒个酒(虽然也没强制),这些人自然而然把你照顾得服服贴贴。
但对一般本地人来说,就不是那么简单,下对上通常都是毕恭毕敬,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很多遵循和礼让的「规矩」要尽到,很多事情无法直言批评,若运气不好,遇到权威的上司后前辈,连异见都难以表达,长期下来,就会让人觉得压迫和疲惫。
和韩先生聊天时,提到同家报社的副总编辑、时常在政论节目担任来宾的金前辈,我说曾在报社附近的餐厅跟他吃饭与喝过酒,只要金前辈要上节目讨论台湾问题时,都会打电话跟我确认资料;一听到这,韩先生惊讶说道:「真羡慕你,他是大我几十年、又很有名的前辈,不是我们新进职员能说见就见的。」
基本上这番话语又凸显出另一个问题,阶级的区分,到后来让人和人之间产生距离;而沟通都要一层层上达,否则很可能被视为逾越分际,如果社会各领域都处于这种阶级地位分明的环境中,基层的民意能顺利被反映出来吗?而民主制度能够被落实与良好发展吗?
每当处理韩国政治新闻,不时会在媒体中看到「OO党党魁召集党内召集O选议员会晤,共商大事」、「党内多位O选议员表示,若不这么做,党可能陷入危机」。「O选」代表当选或连任次数,比如说某位议员连任3次,就可以称作「3选议员」,某议员做过4届,就叫「4选议员」。
在台湾,我们对立委或县市议员,只有在选举报票时,才会提到连庄次数,但在韩国,连任或当选次数越多的议员,党内地位和讲话份量也越大,同样是经由选民投出来的议员,不去计较问政表现,而只看当选次数来赋予地位,这不仅诡异,也有违民主价值。
记得刚定居韩国,开始跑新闻没几天,和一位电视台记者崔先生吃饭时,他请我介绍台湾教育人士采访,我说我正好有位很熟的朋友在教育团体任职,在该领域工作超过30年,会是不错的受访对象。
当一听到我说出「工作超过30年后」,这位记者不解地问道:「这样他年纪是不是比杨记者大很多啊?」我则回答:「当然,他大我了快40岁呢。」
这时,他皱着眉头小心翼翼地向我询问:「喔…为何这样的人能成为杨记者的朋友呢?」
起先我还以为是不是因介绍的人年纪太大,让这位崔先生感到负担,觉得采访时会有压力,后来我才明白,他的言下之意是:「凭甚么这么大的人,能够成为你的朋友。」而这样的感觉,让人并不是很舒服。
几天前,同样状况再度上演。一位晚我两年入行的报社记者K弟弟,要请我推荐介绍台湾的传播学者给他访问。我开了名单给他,随后指名某大学教授是好朋友,她也很关心韩国媒体议题,可以受访。
得知这位教授跟我相差20多岁后,K弟弟也起疑心地向我问道:「为何比杨记者年龄大这么多,您还可以跟她成为朋友呢?」
有了上次经验,这回我有点不快地回应:「为何年龄相差很多,就不能当朋友呢?你倒是跟我说说原因啊!」
被我这么一问,K弟弟当场顿住,讲不出话来,随后摸着头说:「嗯…好像也没有什么理由呢…」随后,我接着逼问:「如果没理由,而人们不能平等相处,还要用年龄来决定能不能当朋友,那是不是代表你们韩国人有问题?」听到这里,K弟弟既慌张又不知所措。
我一直相信「平等」是民主自由的基石,唯有人们放下身段,才能无阻碍地对话,进而理解不同立场,然后去学着包容不同意见,弱势族群才能被发现并受到关怀,而社会的多元性才能被保护。
但长幼、阶级与次序已成韩国人的日常,要见的人还得以职位等级来判别,连「朋友」都要以年龄来区分,连最基本的「平等」价值都得不到伸张,我很难相信展开对话与消弭世代矛盾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展开,更遑论民主与正义能得到伸张,这是民主化已步入30载的韩国,当今需要重新反省的课题。
更多镜周刊报导【韩半岛随笔】看南韩限电引发「废核」阴谋论的始末【韩半岛随笔】朴大统领与亲朴群众不愿面对的真相【韩半岛随笔】韩电视台罢工…背后代表的价值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