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吗」会让人不爽?心理解析 聊天开头建议这样讲..

▲现在有网路沟通很方便,但怎么「说」也是一门学问。(示意图达志影像

网搜小组综合报导

有些人在线上聊天时候,第一句喜欢问「在吗」,但其实这样的开场白是很多人觉得讨厌的,因此也很容易「已读不回」。分析认为,我们看见这两个字之所以会心烦,是因为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事,失去对环境的掌握感会让我们暂时远离心理舒适区。有作家建议,在前面加上的名字或暱称,后面开门见山说主题,这样显得近人情温度

心理学网路服务平台「壹心理」健康专栏日前刊登一篇文章,探讨聊天问「在吗」的情况,撰稿者翟明月是心理学研究生。文章分享了实际例子,首先是一个按赞之交淡如水的同学忽然发来这两个字,作者怀着莫名其妙、不知所措的心情谨慎回复「在」,对方才表明朋友感情问题心理咨询,作者再回头问对方,「你第一句说什么?」对方回答,「在吗?」作者说,「不在。」

作者强调,上述故事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别问在吗?赶紧说事。你说的什么事决定了我在不在。」而另一个例子是,平常一个赞也不按之交的朋友,某天也忽然发来这两个字,作者脑补出各种可能出现的尴尬聊天场景,最后终于回复「在」,12小时后对方回复「我想问你个事」,24小时后作者看到消息再问「什么事」,36小时后对方回答「你前几天开会时涂口红是什么色号?我女朋友快过生日了」,48小时后作者再回复。

「本来很小的一件事,拖了两天才解决完。」作者表示,这个事情表达的主旨大意是,「别问在吗?赶紧说事,大家都挺忙的,给女朋友买口红要提高效率啊!」

▲现在有网路沟通很方便,但怎么「说」也是一门学问。(示意图/达志影像)

文章指出,在网路上交流提高了沟通效率,但有两个字一直在拖后腿,就是「在吗」。「有话直说,并且说重点,已经成为当今网路社交的一种优秀道德品质。相关研究表明,有话不说就像有屁不放,有害身心健康。」

文章分析,我们看见「在吗」两个字之所以会心烦,是因为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事,「这种失去对环境的掌握感会让我们暂时远离心理舒适区。」心理舒适区指的是,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驾轻就熟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

文章最后建议,有事找人的话,打完招呼赶紧说事,这样对方就能明白你的来意,并能快速给你回复。「这样聊天才是让人感到舒服的正确打开方式。」

▲每个人都很忙,如果有事要沟通最好说重点。(示意图/记者李佳蓉摄)

事实上,确实有不少人讨厌「在吗」这种开场白。大陆90后新锐作家沈善书就曾经表示,如果有急事会打电话,或者发了「在吗」后的几分钟内接着说明来意,而不是10几分钟或几个小时甚至一天都没下文,这会让人感觉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既然没什么事,我又何必耽搁时间与你闲扯?毕竟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

沈善书说,有事叨扰别人,想麻烦别人帮忙前,比起冰冷又显套路的「在吗」或一个让人感觉带有虚情假意的「微笑表情,不如给「在吗」的前面加上对方的名字或暱称,后面开门见山说主题,这样显得近人情有温度,对方也会回复你,这时你再态度和蔼的说明自己需要对方帮忙的原因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NEWS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