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煌德/电玩电影改编的生与死

▲《音速小子》罕见打破电玩改编电影魔咒,不仅票房叫好,也同时获得大众好评。(图/UIP提供)

翁煌德/经营「无影无踪」粉专,现为时报周刊影评专栏作者、桃园光影电影馆、府中15新北市纪录片放映院策展人。台湾影评人协会理事。

《音速小子》(Sonic the Hedgehog, 2020)上个月在美国上映,创下首周末5700万美金纪录,截自目前为止,全球票房已经突破一亿美元。由于近年有太多电玩改编电影砸锅,连同期的DC漫改电影《猛禽小队小丑女大解放》(Birds of Prey (and the Fantabulous Emancipation of One Harley Quinn) ,2020)的票房成绩也不如预期,《音速小子》的出色表现确实令人跌破眼镜

其实该片上映期间适逢美国的总统纪念日四天连假,多少为电影增加不少利基。显然这时走进戏院的家庭不太可能选择《猛禽小队:小丑女大解放》这种感觉会「教坏小孩」的电影,同期的阖家观赏之作最吸引人的还是《音速小子》。而且说不定父母还比小孩更感兴奋,毕竟这款SEGA(世嘉)出品的经典电玩是大家90年代的共同回忆。

▲电玩改编电影像是被下了魔咒一般,评价都以负评居多,图为《超级玛利欧兄弟游戏画面(图/翻摄自Abhishek Singh youtube)

电玩改编电影的「魔咒」

许多电影人的疑惑点在于,像漫画这种触及率小过电影的作品改编都能大获成功,但电玩却始终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到底过去的电玩改编电影出了什么状况?而《音速小子》的成功会开启电玩改编电影的黄金时期吗?

其实,答案其实相当明显,漫画与电影的根本差异在于,漫画本身附带完整的故事情节,如果能畅销,就代表它通过了粉丝的考验,足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IP。而大多数游戏本身令人着迷的从来不是故事概念,例如谁知道《超级玛利欧兄弟》有什么剧情?一个成天跳来跳去的义大利水管工能有什么精彩的故事?

因此,当美国人在90年代试图将之改编成电影《超级玛俐》(Super Mario Bros. ,1993)时,立刻遭遇到了极大的挫折。这是影史上首部依据游戏改编而成的实景剧情片,执导经验不足的导演夫妻档洛基.摩顿(Rocky Morton)、安娜贝尔.扬克尔(Annabel Jankel)基本上想遵循原作精神,让马力欧维持义大利裔水管工的身分,并让碧姬公主、库巴魔王、耀西恐龙都有容身之地,但却又不希望它只是完全的儿童电影。

于是两人在开拍前改掉了原本老少咸宜剧本,将剧情设定成纽约水管工人马力欧兄弟为了英雄救美而来到了恐龙尚未灭绝的地下王国,为了创造出猎奇感,竟让马力欧兄弟光顾脱衣女郎店,场面令人瞠目结舌。最后成品显得混乱不堪,本片最终回收不到成本的一半,当时曾被公认为史上最烂电影之一,男主角鲍伯.霍金斯(Bob Hoskins)、丹尼斯.霍柏(Dennis Hopper)都曾公开指称本片是他们从影以来的污点。虽然近年逐渐出现粉丝将之拱为邪典电影(Cult Film),试图为影片翻案,但电影当时的票房失败却也是事实。

▲《超级玛俐》电影后一年,《快打旋风》电影就获得票房成功,但评价依旧不佳,图为快打旋风游戏画面(图/游戏厂商提供)

但在《超级玛俐》后一年,改编自日本卡普空公司同名游戏的《快打旋风》(Street Fighter ,1994)便获得了理想的票房成绩,导演史提芬.狄.苏沙(Steven E. de Souza)从《超级玛俐》的失败中汲取了教训,决定尽量依照原作设定,并请来武打明星尚-克劳德.范.达美(Jean-Claude Van Damme)加盟,确保原作的武打元素不会失真。虽然作品收获一亿美元票房,但却被观众与影评人骂得一文不值,凌乱而廉价的场景设计与角色刻画,使之成为众矢之的。

90年代初的电玩电影改编不是票房失利就是评价失足,同一时期的失败之作还包括改编自Technōs Japan公司游戏同名游戏的《双龙奇兵》(Double Dragon ,1994)。唯一勉强过关的作品应该是改编自美国游戏厂商Midway同名武打游戏的《魔宫帝国》(Mortal Kombat ,1995),虽然票房长红,但口碑依然不佳,两年之后的失败续集直接宣告了这个系列的死刑。

90年代末期,日本游戏开发商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开始动工将旗下招牌游戏《Final Fantasy》改编为电影版,一举延揽超过两百名电脑美术工程师,并在夏威夷建置了一座由 960 台工作站级电脑构成的运算农场,试图创造一个完全拟真的动画画面。

▲尽管近年一些电玩改编电影收益表现不俗,但鲜少获得影评人好评,图为《古墓奇兵》剧照。(图/华纳兄弟提供)

原本打算在千禧年创造一波电玩电影逆袭,但成品《太空战士》(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2001)却创下了史诗性的票房惨败,8500万美金票房才勉强超过成本一半。评论家普遍认为画面过度强调拟真却又不可能达到完美,使观者感觉恶心不适,验证了森政弘提出的恐怖谷理论(Uncanny Valley),即人类会对与他们相似到特定程度之机器人产生排斥反应。。

电玩改编电影固然面临一连串重创,但在新世纪仍出现了《恶灵古堡》(Resident Evil)这样长寿的六集电影系列,包括《古墓奇兵》(Lara Croft: Tomb Raider ,2001)、《沉默之丘》(Silent Hill ,2006)、《波斯王子:时之刃》(Prince of Persia: The Sands of Time ,2010)《魔兽:崛起》(Warcraft ,2016)、《刺客教条》(Assassin's Creed ,2016)、《毁灭大作战》(Rampage ,2018)等作的全球票房以及后续发行收益表现亦属不俗,但上述没有一部电影能在影评人权威网站烂番茄(Rotten Tomatoes)达到50%以上的评分,评价奇差。电玩改编的实景电影不可能拍出好片几乎已经成了一种魔咒。

▲《名侦探皮卡丘》和《音速小子》的成功会鼓励更多电玩改编电影的诞生。(图/华纳兄弟提供)

《名侦探皮卡丘》和《音速小子》开辟的可能性

可说是史上第一部让人感受到电玩游戏改编电影有机会杀出一条活路的,是《精灵宝可梦》系列的衍生同名作品《名侦探皮卡丘》(Detective Pikachu ,2019)。或许受惠之前的《精灵宝可梦GO》风潮,许多观众对可爱的精灵宝可梦们有基本认知,搭配完美的视觉效果呈现以及出色的原作剧本、精致的世界观塑造,不仅唤起老玩家的回忆,也能吸引新世代观众的注目。对照便宜行事的《超级玛俐》,更可从许多细节看见制作方对原作的喜爱,而非骗小孩捞钱之作。

《音速小子》获得接受的难度其实比《名侦探皮卡丘》更为高,因为原作游戏的成功与原作故事关系不大,而是游玩的体验以及角色形象塑造。所幸编导显然找对了剧本方向,以搭挡片(Buddy film)作为影片元素(与《名侦探皮卡丘》相同),描述避居地球的孤独外星人音速小子与纯朴美国警察的冒险旅程,两人逗趣的性格对照以及饰演反派蛋头博士的金.凯瑞(Jim Carrey)强大的个人喜剧魅力,实在令人目不转睛。

进一步甚至可以发现可爱的音速小子其实象征了美国1100万名非法移民,长期定居美国、操着标准英语、热爱美国文化的音速小子很可能比自以为是、财大气粗的蛋头博士更具备美国精神,编导的隐喻昭然若揭。此外,制作团队也将原作的音速小子特色也都原封不动摆放进电影之中,尤其是外貌,之前旧的拟真造型遭受网友围攻,片方从善如流进行整形,成果让观众大为满意。

预计《名侦探皮卡丘》和《音速小子》都会继续开创其世界观,坐稳电玩改编电影的金字之作。笔者认为这两部作品的成功肯定会鼓励更多电玩改编电影的诞生,但是否能都能获得同等成功,也就未必。许多电玩改编电影太迁就原作而担心游戏迷,或是太迁就原作而远离非电玩迷,其实所面临的挑战与文学、漫画改编电影是完全相同的。

▲电玩提供玩家探索的权利,但电影无法提供这样的体验,无法转化这项差异,成为许多作品之的致命伤,图为《刺客教条》游戏画面。(图/厂商提供)

而有异于文学与漫画,电玩的特色在于玩家有自我去探索的权力,无论是开放式的养成游戏抑或强调一关破一关封闭式游戏体验,都是玩家自行动手来操作,但电影改编其实抹灭了这个可能性,这是许多电玩改编电影令人感到不适应的原因。

此外,游戏本身就会提供画面,没有给人什么想像空间,由真人演出的电影版如何让人感觉不违和而怪诞(像《超级玛俐》和《快打旋风》那样),其实往往难解。总归一句,未来的电影工作者能否将电玩转化为适合电影的体裁,其实才是致胜关键。

《名侦探皮卡丘》和《音速小子》的成功其实一次打开了两个可能性,前者依循原作,后者颠覆原作,却都受到全球影迷的欢迎。好莱坞自《超级玛俐》以来整整摸索了25年,总算迎来成果,不敢说未来的电玩改编电影都会清一色成功,但相信我们会将会看到比过去更多成功的尝试。

注:本文以探讨真人演出的美国实景电影游戏改编为主,不讨论游戏改编之动画电影

热门推荐》

►【看剧人生】《金牌救援》燃烧棒球魂拯救垫底球队

►原来《爱的迫降》南北韩用词差异这么大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