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化吧!所有願望都得以實現?《劍橋字典》2024年度代表字「manifest」
「manifest」(显化)一词成为2024年度代表字,全球流行歌后杜娃黎波也十分相信显化的力量。 图/美联社
「大家心想事成!」英国《剑桥字典》(Cambridge Dictionary)11月21日遴选出「manifest」为2024年度代表字,这个动词在中文被译为「显化」,亦即运用重复自我肯定的正向信念,相信自己能够达成梦想,进而让愿望成真。「manifest」在身心灵圈广泛运用,疫情后更为热门,加上歌手杜娃黎波、体操女王拜尔斯等世界名人「认证」,也成为最热门搜寻单字,显示出在经济与社会动荡之际,全球民众对心灵力量与实现愿望的迫切渴求。
《剑桥字典》给予「manifest」的定义是:「运用具体观想与自我肯定等方式,想像自己得到所求之事。同时相信这么做会让你的目标更容易达成。」根据《剑桥字典》统计搜寻数据,该网站在2023年5月才将「manifest」的新定义加入字典,但光是2024年就达到13万次网页浏览量,显示众多网友开始注意到这个词汇(而且想要查清楚是什么意思)。
《剑桥字典》指出,「manifest」一词登上流行榜,主因在于许多明星、网红、抖音主等网路意见领袖(influencer)都愈来愈喜爱使用这一词汇,在各式社群或传统媒体都能见到。例如2024年11月20日来台开唱、吸引2万人入场观赏的英国流行歌手杜娃黎波(Dua Lipa) 就是爱用者之一。杜娃黎波年仅29岁,已拥有全球串流收听量逾420亿次、三座葛莱美奖等傲人成绩,世界巡回演出动辄达10万人次。她经常将这些成就归功于显化的力量。她曾说:「显化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非常相信这种让愿望成真的信念,在潜意识中,你会努力接近它们。世上没有太过远大的梦想。」
美国「体操女王」拜尔斯(Simone Biles)也曾表示,自己正是靠着相信梦想的力量,一路斩获体操界无人能敌的成就,她在16岁时就将自己的照片印在Wheaties麦片盒上,想像自己成为体操巨星并获选为该品牌的代言者。
「显化」讲求的是将目标具象化并时时提醒自己,美国体操天后拜尔斯便认为自己的成就是靠显化的力量而来。 图/路透社
根据《剑桥字典》官方考据,「manifest」(显化,中文原意见注)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新造词汇,而是从拉丁文或法文借用到英语。最早使用的历史可追溯到1380年著名诗人乔叟,一开始用作形容词「清晰的、明显的」;尔后剧作家莎士比亚兼用作形容词与动词,当成动词时译为「显现、表露」,也就是透过一些慢慢展现出来的征兆,进而让旁人能观察到某件事实。到了1830年,第7任美国总统杰克森也用名词的「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来表达上天注定要美洲定居者向西部扩张,以合理化殖民主义。
到了20世纪的近代,「manifest」指涉范围越来越广,尤其在强调信仰、身心修行与神秘学等身心灵圈开始风行。《剑桥字典》指出,这个词汇过去常用来形容负面事物如压力、疾病等等,例如:
「这种疾病最初显露的症状是严重腹痛。」
(The illness first manifested itself in severe stomach pains.)
「青少年时期,忧郁往往会透过愤怒展现出来。」
(In teenagers, depression often manifests itself as anger.)
但在近年以来,「manifest」更常被用于描述目标、梦想、成功等正面事物,不仅是已存在的事物会「展露出自身」,更能表达「许愿成真」、「实现愿望」的过程。例如:
「运用这些简单步骤来显化你的梦幻工作。」
(Use these simple steps to manifest your dream job.)
「这位游泳选手说,她是靠显化的力量夺得人生第一面帕运金牌。」
(The swimmer says she manifested her first gold medal at the Paralympics.)
祈愿向来是一种带给人们希望的方式。示意图,韩国首尔一座佛教寺庙里,母亲祈求孩子在大学考试获得好成绩。 图/路透社
如果上述解释「显化」的用法与做法还不够清楚,那么也可以回想2006年爆红书籍《秘密》所带动全球热衷讨论的「吸引力法则」,这两者几乎是相同概念。「借由想像某个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它们就真的有可能发生。」纽约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奥廷根(Gabriele Oettingen)说,所谓的吸引力法则,「就是一种让人们借由显化(manifesting,快速具象化)来达成心理愿望的快速捷径。」(延伸阅读:赐我救世正能量?因疫大热的「吸引力法则」论战)
若在社群平台搜寻,会找到无数的网红与身心灵工作者提供「显化教学」,无论是显化还是吸引力法则,其作法不外乎几个步骤。第一步是「订立明确目标」,例如「拿下奥运金牌」、「赚到300万」之类的具体标的,而不是模糊的「成功、成名」等梦想。第二步则是用言语或文字描述目标,而且不能用祈使句「我想拿金牌」,而要用「我会拿金牌」等肯定句型。接着就是日复一日重述目标,例如一种热门的「369方法」,就是鼓励人们早中晚分别将自己的目标抄写3、6、9次,相关介绍影片在Tiktok至少出现14亿次。
除了流行文化之外,让「显化之力」成为一门显学的,正是席卷全球的COVID-19疫情。《BBC》2020年报导,疫情大封锁时期,英国和美国民众对「manifest/manifestation」的兴趣激增,当年8月在Google搜索这些词汇的人数比疫情前爆增了400%。
宛若末世的疫病之灾、坐困家中的无聊无助,以及面对无常人生的不确定感等等,都对全球民众形成强烈冲击,从欧美到亚洲社会都有不少民众转向宗教、神秘学等身心灵领域,试图寻求感性上的平静。而强调正面思考的「显化」就成为许多人钟爱的解方。但也有不少专家担心,过度相信不切实际的梦想,可能形成更大的落差感与失望感——毕竟并非人人的愿望都得以实现。
「显化」讲求正向思考,但仍需具体行动才有可能实现愿望,否则容易沦为妄想。 图/Dua Lipa Facebook
剑桥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冯德林登(Sander van der Linden)指出,对心理学界而言「显化」其实是一种魔法思维(magical thinking),又或者是一种集体幻觉(general illusion),亦即相信特定思想仪式可以改变外在世界,但相关仪式可能并不理性,也没有证据能广泛证明有效。「369方法鼓励偏执、强迫性且看不到明显益处的行为,但是当名人都在讨论如何显化成功,我们真的可以责怪大家去尝试吗?」
冯德林登提醒:「很多不错的研究都在钻研正向思考、自我肯定以及设定目标(的效果)......不过,了解正向思考与运用念力改变世界的差别是很重要的——前者很健康,而后者是伪科学。」
身心灵派的支持方则认为,「显化」就如社会心理学讨论的「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即是人类的期望和行为之间会产生正向回馈。无论是为了撑过疫情黑暗时期,或是面对资讯爆炸、焦虑与忧郁广泛存在的当代,对自我和环境不满意的人们,都可以透过显化过程重新检视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并为此调整人生期望、加以自我改善。最重要的是,不管正反方都强调,信念背后必须搭配相对应的努力,否则就会成为「妄想」。
《剑桥字典》指出,遴选年度代表字的原则除了搜寻热度,也包含语言学上的趣味度和最能彰显「时代精神」(zeitgeist)的意义。由此看来,「manifest」成为年度代表字,不仅体现了人们心中的想望,同时更凸显出在这疫后经济衰退、社会亟需重振的年代,全世界都在迫切渴求信念与行动,改变茫然的未来。
近年来,《剑桥字典》与《牛津字典》每年都会遴选年度代表字,作为吸引读者与用户的趣味活动,《转角国际》过去较常报导《牛津字典》年度代表字仍在投票中,过往都在12月初公布,不料今年被《剑桥字典抢先一步。
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往往会特别仰赖集体信仰与身心灵方方法寻求平静。示意图,犹太教撒玛利亚教派成员进行朝圣活动。 图/路透社
注:根据《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显化」在中文含意有二:
1.指点、教导。如《西游记》第23回:「昨日这家子娘女们,不知是那里菩萨,在此显化我等。」
2.化身。如《西游记》第三○回:「他忍不住,顿绝缰绳,抖松鞍辔,急纵身,忙显化,依然化作龙。」
文/王颖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