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销须把好质量关 慎防形式主义
5月14日,在重庆两江新区首届消费节上,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志杰(右3)等进行直播,推销汽车。(中新社)
领导干部大胆做主播,让人看到了各级各地相关负责人,应对疫情冲击,顺应消费新业态的积极作为,就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来说的确是件好事。不过大陆媒体也开始检讨,在官员努力直播带货同时,也要清醒意识到,领导干部其特殊身分既可以提升带货效果,但也容易引发争议,不可不慎重而为。
《南方日报》评论指出,对直播带货这类新业态、新模式,要保持「包容审慎」的态度,但是,不等于信马由缰。从以往案例来看,一个新事物出现之后,经过时间考验,大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不能因为处在风口,就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相关部门尤其需要精准研判、做好监管。
首先,直播带货必须明确商业边界。领导干部的看点突出,行销力大,动不动就是百万级观众、千万级流水。然而,围绕带货对象的选择等等,却有可能产生权力寻租空间,存在帮销私人化等腐败风险。因此,有必要对领导干部作出准入限制。带货对象应仅限于当地因自然灾害、疫情等不可抗力产生滞销的特色产品,比如只能是农产品。
其次,直播带货也需要严防形式主义。眼下,已经有地方发文搞摊派,不仅让党员干部当观众,还规定「最低消费额」﹔有地方「亏本赚吆喝」,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搞促销。这些现象是典型的形式主义,非正常的营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