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教授阳和平从河南秋收看中国农业巨变,被一碗白米饭征服味蕾
探访河南秋收
阳和平是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美国籍教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跟随父母在中国农村长大,这段经历至今难忘。他很好奇,现在的中国农村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农业发展又都到了哪一步?今年秋收,他来到了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一探究竟。
上世纪90年代,原阳县出产的“黄金晴”被《人民日报》誉为“中国第一米”,为何如今却无人问津,走向没落?如何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村合作社到底能帮农民办什么实事儿?中国农业的出路在哪里?怎样应对绿色种植挑战?本期《近观中国》带您探访河南秋收。
农业机械化进程如何?
十月是中国秋收的高峰期,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人们都在收割粮食。而河南素有“中原粮仓”之称,它的粮食产量约占全中国的十分之一。
阳和平曾在中国农村长大,但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始普及机械化。来到原阳县,阳和平目之所及,田间都是忙于秋收的农民和正在作业的机器。
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是中国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农业机械化势在必行。
阳和平:“你这个机器多少钱买的?”
曹正伟(原阳县农民):“十几万,政府补贴了两三万。一年要用两个多月,每天用十来个小时。”
曹正伟告诉阳和平,如果有人雇佣他帮忙进行机器收割的话,大概是80元一亩地,包括从捆扎到脱粒的全流程,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曹正伟并不是“全职农民”,他只是在工作闲暇时来帮家人秋收。
农业机械化使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阳和平看到仍有少数农民在辛苦地进行手工收割。他们的耕地(形状和面积)较为狭窄,并不适合收割机进入作业。用农民的话来说就是:“舍不得,又划不着(划不来)。”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率约为73%。中国政府计划到2035年主要农作物,生产实现全过程机械化。
机械化操作自然更便捷,但需要大块连片的田地。农村合作社就将一部分农民的土地整合在一起。
陈小利是当地一个合作社的社长,他联合了村里的400户农户,2000多亩土地。他在田里竖起的一块牌子,吸引了阳和平的注意——“中国第一米原产地”。
陈小利(原阳县利众合作社社长):“1991年,原阳当地大米参加了全国的农业博览会,在经历了营养成分、微量元素、色泽口感等方面的‘比拼’后,在40多个国内外米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后来被《人民日报》誉为‘中国第一米’。”
原阳县,位于黄河冲积形成的平原上,在过去,黄河经常淹没该地区。1968年起,多个引黄闸建成后,原阳县的土地灌溉可以通过控制闸口,来调节需水量。而黄河水的灌溉带来具有丰富微量元素的泥土,与当地的重盐碱土地中和后,变成了“弱碱性”,反而成为十分适宜水稻生长的地方。
农业合作社如何助力?
原阳县当时获得金奖的稻米品种是“黄金晴”,陈小利热情邀请阳和平品尝了蒸熟的大米,阳和平被它“软筋香甜”的口感征服。
阳和平:“我觉得我不需要吃蔬菜,不需要搭配任何其他东西,我可以只吃它本身。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大米!”
这么好吃的大米,为什么获奖后,反而籍籍无名了呢?
陈小利:“1994年、1995年的时候,市场上冒充的很多。南方那边出现了大米中毒,一查就说是原阳的包装。其实那个米不是我们原阳的,是其他的经销商用我们袋子装他们的米。但这个事情之后,原阳稻的价格一直提不上去,慢慢农户都不再种水稻了。”
原阳县曾经有40多万亩的水稻田,但在2000年前后没落下去,最少时缩减到不到10万亩。陈小利希望通过建立合作社,用统一种植、收割去保持良好的大米质量,以努力重建原阳大米品牌。
陈小利:“合作社在选种、育种、插秧、 田间管理、回收、加工等方面逐渐规范统一。采用1/3流转的合作方式,其他都是托管。因为很多人已经不再种地了,现在种地的都是六零后。你有人可以自己种,没人我们来机械化管理。我们最终会把稻谷收出来,加工成更优质的米,推向市场。合作社的优点就是解决劳动力不足和卖粮难的问题。”
阳和平:“中间商一来一回可能把价压得很低。你自己规模大一些就能在市场上稍微有点议价权,对吧?”
陈小利:“统一销售,统一找订单,这样给农民又增加了一笔收入。”
绿色种植 水稻+泥鳅
这里是原阳县的一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一年前,这里还只有2400亩稻田实行“水稻+泥鳅”的绿色种植,而现在已经增至4万亩稻田。农民吴振邦就是首个在水稻田里放养泥鳅的人。
吴振邦(原阳县旺盛合作社理事长):“这叫一地多用。水稻可以给泥鳅遮阴挡阳,泥鳅可以吃地下害虫,在水中游动,它又交换气体、疏松土壤。产生粪便又供水稻吸收了,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态链。
有机农业在上百个国家得到推广,有人认为它也是中国农业的方向,但是存在着不少挑战。比如水稻和泥鳅共存,就面临着正确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挑战,吴振邦为此摸索了十几年。
吴振邦:“你不用药,病虫害给你水稻吃完了。你用药了,泥鳅就会死,一样要请好多专家。我们这个聚碳生态肥是从植物中提取的东西。这个肥的特点是以抗病提高品质,化验都达到有机标准,可以代替化学肥料。在防虫害方面,一方面选择抗病品质最高的品种,一方面物理防治,比如使用太阳能杀虫灯。去年我们又开始了中药杀虫。”
在和吴振邦的交谈中,阳和平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农民的智慧。
阳和平:“他们的聪明才智真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尽管有的农民本身可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他们非常聪明,非常脚踏实并且知道如何把现代技术和当地条件结合起来。”
吴振邦有了恢复稻鳅共生的想法,但是他不能单枪匹马地去实施。政府依托吴振邦的合作社,兴建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了道路、灌溉渠等设施。
原阳县有20万亩高标准示范农田建有监测设备,数据汇聚到这座控制中心里,向上传输到市里、省里的农业部门,向下将传输到农民的手机上。
吴振邦:“这些数据以后作用很大,就是根据它们来节省、降低劳动力。将来我们的一些工作,都要靠智能。需要浇水了,你人走了,但一点手机,闸都可以自动开启。”
此次,原阳县的秋收之旅让阳和平更新了他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认识。他感受到中国农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劳动生产率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阳和平教授还有哪些体验和感受?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本期《近观中国》节目。
制片人:张小玲
编导:李杰
编辑:于二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