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清:好的报导文学 要像好电影有好配乐
1997年1月11日第十九届时报文学奖颁奖典礼。杨树清。(本报资料照片)
报导文学究竟是报导还是文学?作家杨树清表示,好的报导文学作品,必须要像一部好电影,要有好配乐,才能成就一个作品,他表示,「电影的架构,就是你的题材和观点,而好的配乐,指的是好的文采。」
曾以〈消逝的渔民国特〉、〈消失的卫星孩子〉两度获得时报文学奖报导文学评审奖的杨树清表示,「1968年有张任飞创办的《综合月刊》,是台湾报导文学的先声,后来1975年《中国时报》主编高信疆开启『现实的边缘』专栏,并将报导文学纳入文学奖项,一直影响我到现在,也影响了台湾报导文学书写。」
杨树清表示,报导文学的书写非常耗费工夫,要实地勘察,深入了解,取得第一手材料,才能写作,「我认为每个人完成一部报导文学作品,就像是拍了一部纪录片一样,书写要有现场感,剪辑手法也很重要,必须从中提炼出观点和问题意识,少了这些,就不算报导文学。」
他举例,书写山区风景生态,「有人能把山景写得很美、很丰富,或是描写生态、植物,但同样写山,有人点出了土石流、山老鼠砍筏桧木,这就点出问题,成为报导文学的题材。」
杨树清认为报导文学应当要有对现实的关怀,以及提出冲击性的探讨,「例如写一个人物故事,写了他一生的故事,这是传记,但点出这个人对科学、宗教的影响力,这就是一种报导文学的书写。」
作家杨渡指出,报导文学的基础,一是真实的采访,一是文学,即是以文学的角度,在真实的现场选择侧写人性。
「报导文学写的就是人的故事,是人性。」尤其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在各项数据、数字之下,杨渡认为更重要的是数字背后的人的生命,「比如资深记者易小文猝逝,陈尸住处,但他不应只是案几几几,他有他的人生故事。」杨渡指出,从报导文学角度来看易小文,便会看他是如何穿梭在各社会新闻现场,在狂飙中记录、见证社会,「而他又会如何地因染疫而无助,是否挣扎着想办法活下去?」
杨树清认为,报导和文学之间的文字拿捏,也是功夫,「有人的作品报导性强,但没有文采,或是文学性强,报导性就弱,这需要好好融合和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