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该修的公益信托法 一道难解的习题 修法牛步 关关严防公益信托控股化

根据《财讯》报导,讨论多时的《公益信托专章修法》草案,终于在11月上旬进入立法院一读程序,不过信托业者却忧虑未分级管理,恐扼杀公益信托发展。(图/财讯提供)

《财讯》报导指出,在历经2016年到2019年朝野立委至少5个版本的提案、2020年监察院出具公益信托调查报告后,今年4月行政院终于通过《信托法》公益信托专章修正草案,修法重点包括明定设立时条件、财产类型及运用计划、设定年度公益支出比率、强化监督与资讯揭露等,并于11月上旬,与立委郭国文、高嘉瑜等各方版本一起进入一读程序。

自1996年《信托法》实施以来,相关条文仅17条的公益信托专章就未曾被检讨修正,因此在《财团法人法》颁布、监理趋严后,有心人士就转而将自家公司股票捐赠成立公益信托,以规避遗赠税和所得税。

歪风不可长 朝野均推修法

根据《财讯》报导,但实际上基金的公益支出,不是占比极低,就是左手捐右手、又回到自家基金会口袋;甚至先以少数现金成立公益信托后,再加码捐赠大量未上市柜投资公司股票给公益信托,形成多层控股架构,实质却能掌控集团上市公司的股权,形成「假公益、真避税、真控股」的歪风。

公益信托原为鼓励民间捐助社会公益,而得适用租税优惠,门槛较低、设立简便,颇有「简易版财团法人」的意味,但这扇立意良善的方便之门却助长生态愈形扭曲。

截至今年第3季,光是公益信托林堉璘宏泰教育文化公益基金、公益信托基督教中华信望爱基金等前六大公益信托的财产规模就超过600亿元,占整体比率超过83%;而其余200多个公益信托规模则几乎都在1亿元以下,数量和规模都逐年减少。

2018年《财讯》曾撰文直指财团搬弄公益信托的四大手法,甚至利用公益信托买媒体、竞标5G频谱,却仍享有免税优惠,引发舆论热议。也有多名立委推动修法,却未能于当届完成3读,届期不续审,延至本届第4会期才重新提交。能否于本届完成修法?「我们觉得变数还是很多,」信托公会秘书长吕蕙容坦言。

监管过严 扼杀中小型信托

吕蕙容表示,这次修法重点公益信托过去模糊之处,让信托业者有所遵循,也强化了资讯揭露与监理,是相当值得肯定之处。

《财讯》报导指出,只是,前立委王荣璋原本提出的是依规模或违规风险,分级管理公益信托的概念,但这次行政院版本却改采一致性管理,严格要求委托人、受托人、监察人利益回避,营运成本大增。「要是银行帮客户成立公益信托,就成为利害关系人,放款等其他业务条件就不能优于一般人,那干脆都不做公益信托了,」吕蕙容担心监管过严扼杀中小型公益信托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