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修养,在小事里看得最清楚
先问一个问题:你见过最有教养的人是什么样?
很多人给出了不同的答复。
其中不乏大事面前多能扛,为人处事多温婉。
但今天我想说,教养包含这些,却也不止如此。
前不久看到一则视频——
你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当时什么都没想,就想把货车停住。
消防员赶忙跑来扶他,可男子不顾自己摔倒,趴着也要将轮椅拉回来。
要为消防车让道。
看到这两个片段时,我没忍住,湿了眼眶。
我想,这就是教养。
它是你骨子里的坚强,言行中的分寸,交往中的包容,心底里的善良。
是你无意间的举动,是你不经意间的流露。
细节之处,见人教养。
看过一个故事——
一席人边吃边聊,气氛很欢畅。
主厨很紧张,因为他看到松下幸之助面前的牛排只吃了一半。
没想到,松下幸之助对他说:牛排很好吃,但是我只能吃一半,因为我已经八十岁,胃口大不如以往。
他接着说,我请你过来,是怕你看到只吃一半的牛排送回厨房,心里难过。
很多人都被松下幸之助当时的做法感动了。
他本可以直接走开的,作为厨师,如何消化客人的不满意,也是职业素养的一部分。
但他没有,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做法,温暖了一个人心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教养。
想起知乎上也有这样一个故事,读来很暖。
答主回答:
“是我妈。”
妈妈付钱时特意跟店主说:“她是因为生病了吃不了多少,你做得很好吃。”
人们都说,体恤一个人的辛苦,是一种教养。
这种教养,是根植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愿意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听过一句话:“生命就像一种回音,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
想来的确如此。
有位刚入行的理发师,手脚不麻利,每次给客人剪发都很紧张,有次剪得有点狠,比客人预期的长度短了很多。
理发师很紧张,看着镜子中客人愤怒的脸,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头发短显得您精神,从我这边看上去,您年轻了好几岁。要是您对这次发型不满意,下次我们免费给您重修。
一席话说完,客人的脸色有了缓解,最终满意离去。
后来有次,老师傅剪发时不小心失了手,气氛一度尴尬。
年轻的理发师闻声赶来,尽全力帮老师傅解了围。
老师傅不解:“为何如此帮我?”
年轻理发师说:“当您设身处地为我着想,不露声色缓解我的难堪时,我就在心里下定决心,一定要报答您的恩情。”
《易经》有云:
施人之事,不记于心;受人之恩,铭记于心。
真正的教养,是懂恩情,知报答,是细微之处的真心,是所到之处见真情。
如此,才能彰显一个人最本质的教养。
看过一份教养指南,其中有几条是这样的:
接、递东西要双手
去别人家里,不要坐在床上
洗完手不要随意甩手,水会甩到别人身上
开会时,耐心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意见
收到消息会回复,如果忘记了,会说明原因
……
仔细看完就会发现,这些做法都只是生活中的小细节,可就是这样的小细节,映照得出一个人的人品。
细枝末节处的分寸,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教养。
而在我看来不光如此,教养,不止是自己对他人的体谅,也包含在对方不经意间犯错时,所表现的那份容忍。
朋友的孩子很调皮,他们谈话期间,孩子像脱了僵的野马一样上蹿下跳,还爬上冯骥才的床,拼命蹦跳。
不忍伤了朋友的面子,冯骥才略带幽默地说道:
请你的儿子回到地球上来吧。
朋友答复说:好,我和他商量商量。
一场对话,不仅达到了目的,也消解了尴尬。
遇事不轻易指责,是对一份关系保持的气度,也是对一个人发自心底的善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宽恕别人的错,也能温暖自己的心。
让一步是气度,宽一分是大度。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教养的人,总是将善良贯穿在人生的每一次纷争中,和与人打交道的每一次交往中。
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表露的是品德,彰显的是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