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捆柴

1977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鹅毛大雪下个不停。马上就到年底了,家里的柴却快用完了,别说取暖,做饭都成了问题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声接一声地叹气。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公社每年冬天都会封山育林,只有秋末冬初的时候,才开放三五天,让农民上山拾柴。

那个冬天,我生了一场大病母亲为了照顾我,没能和父亲一起上山拾柴,所以家里只存了很少的柴。眼看着柴就要用完了,这可愁坏了父母。虽然每年冬天都会有人偷偷上山拾柴,但父亲却不允许家人偷偷上山,因为村里曾经有人这样干,被看山人发现了,结果人和柴一起被悬挂在中心街一棵高树上示众差点出了人命。但是,看着家里因我的缘故几近断炊,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生性鲁莽的我在病好后,便约上两个要好的伙伴,上山拾柴。

雪后的大山白皑皑一片,积雪山场盖了个严严实实。冬天的树枝很脆,“喀嚓”一声,不费力就能折下一根,一会儿工夫,我们就折了一大捆。我们背起沉甸甸的柴往家走,有些得意忘形,放声唱起歌。没想到,我们的歌声引来了看山人——老刘头。老刘头已经60多岁了,由于家境不好,再加上年轻时忙于照顾盲母,没娶上媳妇。母亲去世后,他就一个人过,队里便让他做了看山人。一个人的生活让老刘头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冷漠,只要让他逮住私自上山的拾柴者,一律严惩。

发现老刘头后,我们拔腿就跑,怎奈积雪太厚,背上的柴又沉,跑起来跌跌撞撞。“站住,别跑!”一声接一声的厉喊从身后传来,只一会儿工夫,我们就被老刘头逮住了。大家乖乖地放下柴,低着头挨训。只有我抓着柴不放,老刘头恼了,一把将柴扯了下来。我被拽了个趔趄,摔倒在雪地里。我爬起来,朝老刘头扑去,老刘头一闪身,我扑了个空,倒在雪地里。我爬起来,再次朝老刘头扑去,却被伙伴死死拉住。

“你小子还挺倔!”老刘头笑着说,手一扬,摘下头上那顶缺了一只耳朵棉帽扇着。“他前些天病了,父亲一个人拾的柴就要用完了,他家都快吃生的了……”伙伴们求情说。老刘头沉着脸,不说话。我以为,老刘头一定是心软了。

“不行!人走,柴放下。”老刘头命令道。我站在原地,看着那捆柴不肯走,伙伴们只得拽着我走。回到家,我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父母。母亲只顾叹气,父亲则呵斥了我一顿。那一刻,我恨透了老刘头。

第二天早上,母亲几次叫我,我都赖在炕上不肯起来。母亲只得叹着气往屋外走。忽然,母亲惊叫一声:“哪来的一大捆柴!”我听见后,裹上棉袄就往外跑,“这是哪来的?”我很奇怪,难道是老刘头送来的?不可能,他怎么会这么好心。就这样,这捆柴的来源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谜。

第二年春,老刘头突然掉河里淹死了。听说出事那天晚上,老刘头背了一捆干柴水库上走,不小心掉进了水里。大家都认定老刘头名为看山人,实为偷柴者。于是,老刘头成了投机倒把分子大队连一口棺材也没给,就草草给埋了。

老刘头死了,我开心极了。“这种人死了活该!”我狠狠地说,却被母亲听见了,打了我一耳光。打完我,母亲一边搂着我哭,一边诉说院子里多出的那捆柴的事。我这才知道,那捆柴真的是老刘头送回来的,母亲还说,老刘头死时背的那捆柴是给村里另一个困难户的。

多年后,父亲去世,母亲不久也跟着去了。我便离开了家乡,每年只在父母的忌日才回去。但是,每次回老家拜祭父母,我总不忘到老刘头的坟前烧一刀纸钱。袅袅的烟灰中,我仿佛看见老刘头戴着那顶破棉帽,穿着破乌拉鞋,在雪地里漫山遍野地转悠……

作者单位山东省五莲县洪凝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