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抗药性攀升 台大发现分子检测可精准治疗
台大医院院长吴明贤率团,运用抗药性基因分子检测技术,开发幽门螺旋杆菌的精准治疗,对于多次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达近90%的除菌成功率,成为全球第一个证实抗药性基因分子检测技术,研究成果已在去年7月获国际顶尖期刊《刺胳针胃肠肝病学》选为当期封面议题。(台大提供)
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近年研究发现其对抗生素的抗药性比例增加,导致经验性疗法的除菌率下降,需要投入更精准治疗。为此,台大医院院长吴明贤率团,运用抗药性基因分子检测技术,开发幽门螺旋杆菌的精准治疗,对于多次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达近90%的除菌成功率,成为全球第一个证实抗药性基因分子检测技术,研究成果已在去年7月获刊于国际顶尖期刊《刺胳针胃肠肝病学》,并获选为当期封面。
传统幽门杆菌培养较困难,培养成功率仅约85至90%,且耗时2到3星期,检体保存及运送更是不便,因此幽门杆菌培养与敏感性测试的医疗可近性较低。
不过,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杆菌对于clarithromycin 及levofloxacin 等抗生素的抗药性,分别与其16S RNA及gyrase A 基因上的点突变有相关,而之前的研究证实这些点突变则与除菌失败有相关,并开发直接利用胃切片检体进行抗药性基因检测的方法,包括优化检体保存、DNA萃取及PCR条件等,提升抗药性基因检测的成功率为98到99%,且准确率大于95%。
吴明贤率领台大医院内科部医师刘志铭、医师陈介章、医师陈美志、嘉义基督教医院主任陈柏岳、台大医院云林分院主任方佑仁组成的多中心研究团队,运用抗药性基因分子检测技术,开发幽门螺旋杆菌的精准治疗,对于多次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达近9成的除菌成功率,且疗效并不亚于传统细菌培养与敏感性测试引导的临床试验。
台大表示,未能找到更精准的疗法,研究团队在2017年至2021年间,透过「台湾胃肠疾病与幽门杆菌临床试验联盟」的多中心平台,进行2个临床试验,比较依照抗药性基因分子检测技术及依照细菌培养与敏感性测试,引导幽门杆菌第1线与第3线治疗的疗效差异。
研究团队共招募 560 名未曾接受除菌的幽门杆菌感染者,以及 320 名多次治疗失败的幽门杆菌感染者,结果显示在第1线的试验中,分子检测引导治疗组除菌率为86%,不亚于药物敏感检测引导组的除菌率(87%)。第3线试验中,分子检测引导治疗组除菌率为88%,同样不亚于药物敏感检测引导组的除菌率的87%。
研究团队认为,这2个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分子检测引导的幽门杆菌精准治疗在1线治疗与第3线治疗,不亚于药物敏感检测引导的疗效,研究结果支持分子检测引导可用于引导幽门杆菌的精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