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德国小师生 合力打造蔬活园

地景艺术何俊贤近年不只专注作品,更是关心环境永续问题。(周长泰摄)

绿树蔬活园课堂外的教室。(何俊贤提供)

菜蔬活,人舒活」的学生耕种。(育德国小提供)

离开喧闹繁华的台北市,来到树林区育德国小,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翠峰环抱青山绿水,而新颖校舍的后方,却隐藏着一片返朴归真的「叶绿树蔬活园」。

育德国小林朝隆校长鉴于粮食议题食农教育的深耕,特别邀请对于整合粮食议题及提升校园环境美感的专家,也是知名环境艺术家何俊贤老师,来设计的一个具有艺术美感,也可实际耕种的「叶绿树蔬活园」。

值得一提的是,何老师曾以素建筑师的身分,带领建中同学于北部海岸打造的自然建筑「度咕屋」,并荣获第一届台湾绿建筑首奖;2016年接受桃园市政府的邀请,于新屋绿色隧道海边,带领当地居民净滩,捡拾渔民废弃的浮球,并以这些回收物当媒材,一起打造了一组环境艺术作品福求花」,引起艺文圈相当大的注意,而这样以地景艺术结合环境艺术的手法,也获得民众一致好评。

何俊贤表示,自古以来「树林」的地意即是绿荫成林,但经过不断都市更新,虽然周边仍保有连绵的山林,但市区内已逐渐变为水泥城市,此次树林区育德国小「叶绿树蔬活园」设计,便是以绿化城市的理念来发想,并以构成树木的结构设计来执行,植物细胞田埂是「细胞壁」;田亩是细胞中的「叶绿体」,引进山泉水涌泉、雨水;地下筏基水进入的沟渠是「细胞膜」;而在田里活动而被疗愈的人们,就是细胞中最重要的「细胞核」,因为这个美丽的地景田园中必须要有人,特别是学校师生和附近居民的走动,才能成为最美丽、最动人的景致。

酷暑下挥汗劳动

今年暑假「叶绿树蔬活园」打造之初,发现每日都有4位同学,用餐时间还在学校打球不归,经询问,原来都是高关怀中的原住民小孩,因此邀请他们参与地景农园的打造,让他们除了养成守时和定时用餐的良好习惯,也能培养日后自立的能力。从清理场地和捡石头开始,不只是体力的考验,还要面对七、八月酷热的太阳,身体的劳累只能靠田园完成的想像来支撑。接着土壤改良和筛选,其后再用石头和竹子打造田埂,都是极其耗费心力的工作。经过2个多月才有初步的成果,育德师生也在开学后加入后期的打造工作,顺利完成「叶绿树蔬活园」。

何老师说,当网路发达、手机普遍后,讯息的传输都以光速在进行,因此现在的生活中各个面向都随时在被取代和更新,一个产品或设计此刻是新的,但下一秒就被新的商品或设计所取代,成为过时的旧品,只能说现在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变」。

找回学生学习热情

现今的教育要如何面对和因应这样的潮流,是要放弃所有原则「随波逐流」、还是要以「不变应万变」呢?两者皆是过犹不及!在种种瞬瞬息万变中去找到具有恒久价值的核心才是当务之急。时下许多同学已渐渐失去对于课堂中单调纸本式学习的兴趣,但是如何重新燃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其实也是许多教育现场,有热忱的老师们急着想找到的解答。而「叶绿树蔬活园」便有可能是解决之道的实例之一。

林朝隆校长表示,在全校老师积极参与和规划下,现在每个班级都拥有一小亩田,所有师生都能用心照顾田园中的作物,自然和植物也健全平衡这些参与者的身心。学生真的不应该只被约束在有限建筑物中的课堂内,应该走出课堂,让自然环境成为无限大的教室,才有机会让快窒息的学生们,重新呼吸,重新平衡,重新找到生活和学习的热情,也成功实现何俊贤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菜蔬活,人舒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