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孩子打人、丢东西、推倒积木 4原则搞定家里的破坏王!

学龄前的小朋友表达能力和情绪的调节能力都尚未成熟,在学习情绪、社会规范的阶段出现破坏性行为是正常的。(图/ 婴儿与母亲提供)

在许多家长的教养中,「礼貌」与「诚实」常常是不可触碰的底线。因此,当孩子表现出破坏性行为,诸如说谎、推倒别人的积木,甚至对其他人暴力相向,而且软硬兼施后依然我行我素,总让爸妈头疼不已。到底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破坏性行为?家长可以如何帮助孩子改善呢?

「我要把弟弟丢掉!」孩子的成长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前一阵子还是天使宝宝的小宁,最近突然变得很爱发脾气、跟父母顶嘴,甚至开始打弟弟,将家里搞得鸡飞狗跳。偶尔出门也喜欢破坏东西,让爸妈倍感压力……

孩子出现破坏性行为是正常的吗?

其实,学龄前的小朋友表达能力和情绪的调节能力都尚未成熟,在学习情绪、社会规范的阶段出现破坏性行为是正常的。台大医院职能治疗师陈妍伶(OT莉莉)说明,家长平常可以观察破坏性行为出现的频率、持续的时间以及是否存在外界的刺激因素等。若孩子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情绪仍突然爆发,且状况持续6个月以上,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或父母的日常生活(例如出现自伤或伤人的举动),才要考虑寻求儿童心智科等专业治疗,协助改善。

异常行为是孩子发出的不安讯号

OT莉莉进一步说明,「孩子的破坏性行为都是事出有因,是不擅表达的他们发出的不安讯号,有待家长去探寻。」并建议父母可以从以下3个方向逐一排查,找到问题的源头,对症下药。(图/ 婴儿与母亲提供)

OT莉莉进一步说明,「孩子的破坏性行为都是事出有因,是不擅表达的他们发出的不安讯号,有待家长去探寻。」并建议父母可以从以下3个方向逐一排查,找到问题的源头,对症下药。

1. 生理因素

若孩子有破坏性行为,首先要检查生理方面的需求。或许孩子是因为身体不适,从而出现激动的行为。以感觉统合异常为例,他们感官资讯的输入与解读异于常人,触觉敏感的孩子被轻轻碰一下,可能就会认为对方打他,因此生气地反击。或者,可以观察孩子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迟缓等状况。

2. 环境因素

若孩子的生理状况正常,家长可以进一步观察周围的环境是否有出现变动,如:家中有新生儿、搬家、换班级、课业压力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进而表现在行为上。值得注意的是,环境不仅是物理上的,也包含社会环境,诸如:父母、手足、同侪等的影响。因此莉莉老师也提醒家长要注意教养原则的一致,若爸妈因为心情好就纵容孩子,或照顾者教养原则不一致,也会让孩子感到困惑,觉得为什么爸爸/妈妈/阿公阿嬷讲的不一样,内心的冲突也会用破坏性行为来宣泄喔!

3. 情绪的学习与认知能力有限

对学龄前的幼儿来说,情绪的认知与表达能力、社会的规范都处于摸索的阶段。小小孩可能会借由破坏性的行为试探大人的反应,以获得社会经验。「另外,家长也不要忽略1~4岁的小朋友语言能力也还没有发展完全。」OT莉莉提醒,幼儿思维非常敏捷,但口语表达的词汇却往往跟不上脑袋运转的速度。因此在遭遇困难、不舒服(如:感统异常)、有情绪却无法准确解读与表达时,就只能用「生气」这个最有效的原始情绪来让家长注意。

专家应对4心法,让孩子从家长身上学习

孩子情绪的爆发源自于他的不安,除了要及时地找出源头,以免问题继续发酵外,更要加以导正。但令家长头疼的是教养的态度的拿捏,要温和或严厉才会有成效?具体可以怎么做呢?爸妈们可以参考以下做法:

1. 保持冷静,避免被孩子情绪影响

大人也有情绪,面对爱搞破坏、暴走的孩子,也会受到影响。但OT莉莉提醒家长,千万不要被孩子的行为勾起自己的情绪,进而出现比他们更激烈的反应。(图/ 婴儿与母亲提供)

大人也有情绪,面对爱搞破坏、暴走的孩子,也会受到影响。但OT莉莉提醒家长,千万不要被孩子的行为勾起自己的情绪,进而出现比他们更激烈的反应。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把握「停、看、听」原则,让情绪停下,看看发生什么事,以及背后的原因。

2. 陪伴孩子一起处理

掌握事情的现况后,也不要急于加入自己的情绪责备或处罚孩子,而是先处理已经发生的事情。比如孩子打破玻璃、打别人,就和孩子一起收拾、道歉,让孩子知道大人会在身边协助他解决事情,建立和孩子之间的良好信任,接下来他才会愿意倾诉事件的来龙去脉。

3. 同理并肯定他的感受

在情绪突然一涌而上时,我们会做出自己意料不到的事,小孩也是如此。等到冷静下来,他们可能也会被自己的行为吓到,不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情绪,是出自被忽视的委屈或面对不同教养原则的迷惑。因此爸妈要先同理孩子,积极倾听他们的需求,挖掘出他们行为背后真实的感受,并帮助孩子认知情绪。OT莉莉建议家长可以客观地重述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厘清自己的感受,如:「你想要妈妈陪你玩游戏,但妈妈忙着照顾弟弟,你很难过,对吗?」

Tips. 如果孩子还没有发泄完情绪,那就提供他安全的范围,比如冷静角等。在不伤人、不伤己、不破坏东西的前提下,让他好好发泄完毕,再进行讨论。

4. 示范正确的处理方式

确认孩子的情绪状态冷静下来后,家长也要适时地重申原则,并示范如何正确处理。如果孩子年龄在3~6岁,对自己的行为比较有意识,就可以和孩子谈谈刚刚发生的事情。例如:「我知道你刚刚是很生气妹妹抢你的玩具才会推妹妹,你可以生气,但推妹妹的话她会受伤,我们不能够伤害别人。」坚定地重申原则后,再向孩子示范正确的处理方式,比如下次再生气的时候,可以跺脚、画在本子上、请父母处理等。确保孩子理解后,再演练一次,加深记忆。如此一来,日后面对同样的情况,孩子才知道如何应对。至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同理与示范都要尽量简短,配合他们的语言发展。

Tips. 孩子不会一教就会,可能需要反复几次的教导,尤其年龄愈小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不理解或生理发展未成熟(如:肌肉不协调)重犯,更需要父母的耐心喔!

★处理多一步:向孩子坦承你的感受

同样身为妈妈,OT莉莉自言驯服小兽的过程中自己也历经艰辛,有情绪是在所难免。因此在教导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后,她还会加码告诉孩子爸妈的感受,诚实地跟孩子交流自己的害怕、愤怒等,为孩子示范更多情绪的处理方式。她表示,如果因为担心就破口大骂、体罚,那只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向孩子展示了错误的情绪调节方式,更强调:「唯有大人示范了良好的情绪调节,孩子才能够学习、效仿。」

Tips. 以上做法没有先后顺序之分,可依照孩子的年纪、理解能力、亲子关系以及家长心目中的优先顺序调节。

孩子屡教不听,要先找出自己的教养盲点

。面对这种状况,家长首先要确认自己的劝说方式,并不是语气温柔就是正向管教,重点在于向孩子解释背后的规则与行为的规范,告诉他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图/ 婴儿与母亲提供)

也有家长表示,自己骂也骂过、劝也劝过,可谓软硬兼施,孩子还是不为所动,简直让人束手无策。面对这种状况,家长首先要确认自己的劝说方式,并不是语气温柔就是正向管教,重点在于向孩子解释背后的规则与行为的规范,告诉他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若劝说方式没问题,她建议家长可以再回头检视平常的照顾或教养上是否有自己所没有发现的盲点。例如规矩不一致,比如跟孩子说不能打妹妹,但孩子打自己的时候因为不痛就任由他发泄;或是小时候他有破坏的举动大人不以为意,长大后才开始觉得不能放任。她提醒:「家长的原则要坚定且一致,6岁不能做的事情,2岁同样也不能做。」否则聪明的孩子可是会钻规则的漏洞喔!如果当局者迷,找不到教养上的盲点,不妨试着寻求亲子咨询或加入妈妈社团等支持团体,透过与别人交流、讨论,从第三方的角度找出自己的盲点。

预防胜于治疗!提供孩子稳定的环境

人类天性向往稳定的事物,规律且可预知的生活令人安定,即使是小小孩也不例外。因此,想要预防孩子突发性的情绪和行为,首先要提供稳定和安全的环境,除了确保孩子物理环境的安全及稳定,照顾者的态度及教养原则应该保持一致。如果是家中有新生儿,也可以透过营造单独的亲子游戏时光,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在乎,知道你是爱他的,从而产生安全感。同时,在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预先让小小孩认知哪些事物是危险的,比如在家长的陪同下,进厨房认识火很危险不能碰,避免日后冲动行事,酿成严重后果。

攻击性行为的背后一定有迹可循,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先平静下来仔细倾听。如果父母能够解读出行为背后的原因,妥善地接住孩子的情绪,孩子也能从中学会调节、表达情绪,未来成长为比较安适的大人。刚开始可能需要付出许多时间与耐心,但只要持之以恒,孩子也会慢慢理解并改变的。

陈姸伶(OT莉莉职能治疗师)(图/ 婴儿与母亲提供)

陈姸伶(OT莉莉职能治疗师)

现任:

台大医院职能治疗师

脸书粉丝专页:「OT莉莉当妈妈」

学经历:

长庚大学职能治疗学系毕

卫福部部立八里疗养院职能治疗师

台北市职能治疗师公会杰出职能治疗师专业贡献奖得

本文作者:林雁

(本文摘自【婴儿与母亲】2023年3月号)

【婴儿与母亲】2023年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