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真正的注册制:让上帝的归上帝 凯撒的归凯撒

(原标题:展望真正的注册制:“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两年前的11月5日,中央领导在首届进博会上发出了“在上交所新设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指令,很快,“注册制”就如火如荼地在神州大地进行:

科创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半年后的2019年7月22日隆重开市,首批挂牌25家硬科技企业,我把他们称为“K25”(呼应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开市首日挂牌的C28);

科创板注册制毫无悬念地证明试点成功,于是,2020年年中,创业板也宣布存量板块引入注册制;

日前,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明确指明了“全面注册制”的大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A股两个交易所、五个板块(未来可能只有四个板块,我相信深交所的主板和中小板会合并,因为实质上没有啥不同了)都会全面实施注册制了,包括IPO、再融资、并购、股权激励等。

A股两个伟大改革

今年正好是中国资本市场30周年(从上交所1990年12月19日鸣锣开市开始计算),我认为:近两年的A股注册制改革是这30年中第二伟大的改革。

这里先要说说我心目中最伟大的改革,正好是这30年中间时期的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4月29日,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尚福林先生说出了那著名的七个字:开弓没有回头箭!

此后两年多,A股也迎来了波澜壮阔的大牛市,2007年10月的6124点,至今十余年没有被突破过。

为什么说股权分置改革是30年中最伟大的改革呢?因为那是完全创新的改革:

技术上,没有华尔街、港交所等的经验可以借鉴;

政治上,要顶着可能被扣“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的风险。

但是,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利国利民。将“股权分置”的顽疾一扫而光,让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回归到真正同股同权、大小股东利益一致状态,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础。

最近一两年推进的A股注册制改革,其技术难度其实没有15年前的股权分置改革复杂,因为有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成熟资本市场的样板可以学习借鉴。

比如,IPO的市场询价、绿鞋、A/B股……等等。

注册制改革是30年资本市场第二伟大的改革,影响也是深远的,尤其是为中国科技产业化和人民财产性收入的结构优化(前十几二十年主要依赖房地产)两个领域给予了重要的突破和转折。

当然,在我们看到改革成绩的同时,我也想吹毛求疵地就一些不足和缺陷给予一些提示,以帮助改革的完善。

当前注册制改革还有缺陷

我以为:当前A股注册制的改革,可以定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注册制”。之所以加这么多定语,是因为当前的注册制改革还有几点重要的缺陷:

1.不允许存量发行。

若干年前A股曾短暂试行了存量发行制度,但终因舆论对大股东短期套现的仇富唾沫,逼迫监管层自己“违约”,收回了存量发行制度。

就如25年前的“327”,使得A股相当长一段时间“闻期(期货、期权金融衍生品)色变”;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中曾短暂尝试的权证,也被群体性事件给阉割了;

存量发行,至今也是无人敢提。实际上,一切基于信息披露,有人愿买、有人愿卖,且不损害他人利益,何罪之有?

但这个话题似乎在监管层面前也是敏感词汇。

2.依然存在对于发行节奏等忍不住要干预的“有形的手”。

3.诸多业务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

整个资本市场生态配套的券商、财务顾问、公募基金等机构牌照,及各持牌机构正常业务的申报、创新业务的审批等,仍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人为“操纵”的行政痕迹,这实际上也会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4.一些国外资本市场常规的金融衍生工具,如权证,在A股还是不能使用。

……

当然,我也承认中国资本市场有中国特色和初级阶段的特征,比如:上世纪90年代证券市场服务于国企改革留下的一些“壳”及重组后遗症、散户仍然占A股投资者相当大的比例等。

确实,理想的彼岸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需要妥协,需要智慧。

但是,历史大潮的趋势是不会变的,完全市场化的注册制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走近。

“三不限、四常态”的真正的注册制

随着注册制的全面推开和深入,我们将逐步面对 “三不限、四常态”的真正的全面注册制:

三不限:挂牌速度不限、融资价格不限、盈利水平不限。这三条大家已经比较熟悉,就不具体展开了。

四常态:IPO常态化、退市常态化、破发常态化、股权激励常态化。具体而言:

IPO常态化:每年沪深交易所IPO数量将达到400~500家之多,甚至还会略超;加上新三板精选层的小IPO,每年完成公众化的公司将达到600家左右。

退市常态化:以后每年100~200家退市也很正常,每个交易周都将有3~5家公司退市。退市将不再是新闻,N年前“PT水仙”作为中国A股的第一家退市公司,给证券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带来的敏感神经和夜不能寐,这种情形将一去不复返。投资者因此要加强自我保护,没准哪一天,你持有的那个代码,就如股权分置改革时的权证一样,瞬间灰飞烟灭。

破发常态化:中国A股十几年来有个无风险套利游戏——打新,这显然是畸形资本市场下的一种生意形态,原因是IPO发行价的行政管控。想想80年代的“双轨制”,不就是因为生产资料和大宗消费品的价格管制所导致的吗?

大家看看完全市场化下资本市场的IPO,“打新”哪有保证赚钱的啊?无论是美股、还是港股,平均30%~40%以上的新股会开盘破发,所以,投行给上市主体的发行定价会更谨慎、投资者申报新股认购的行为也会更理性。

未来A股会在3~5年左右时间,也走到这种状态,无风险打新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才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股权激励常态化:作为“人力资源资本化、人力资本证券化”的股权激励制度,在海外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中再正常不过了,就如企业年终发红包那样常态化,且几乎100%的上市公司都有这项制度(就好比所有企业都必须发工资一样)。

但是,A股的这项制度也是得益于股权分置改革,于2006年初才推出的。监管部门本来也不熟悉,是经历了长达11年的试点,才在2018年将相关制度的“试点”二字取消。

得益于注册制,A股拟上市公司迎来了“期权可以带过IPO”“上市前员工股东可以有条件突破200人”这两项重大制度突破,注册制板块的上市公司也迎来了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工具(本质是自主定价的折扣期权,是尊重上市公司自治的监管理念进步的结果)。

但是,经历了近15年的实践,A股的股权激励广度仅为0.43(即实施过一次以上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为43%。截至2020年9月30日,4000余家A股上市公司,仅1700余家实施过一次以上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深度仅1.5(实施了股权激励的公司的平均实施期数,上述1700余家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累计实施2600余次),这些数字在成熟市场都要翻一番以上。

当然,我们看到了“注册制”的威力:仅仅开设一年半不到的科创板,目前的200家上市公司中,已经有近50家实施了上市后的股权激励,科创板的股权激励广度(覆盖率)达到了25%以上,而上交所、深交所两个主板用了15年,股权激励广度也不过27~28%左右。

因此,有理由相信,未来3~5年,随着注册制的全面推开,A股股权激励覆盖率将轻松越过50%的门槛,进入相对成熟阶段。

预计,明后年起,每年A股股权激励的公告数量也将达到500家以上,平均每个交易日都有1.5~2家以上的公告;而且,越来越多的公司也会推出多期计划,充分体现股权激励的常态化(广度、深度双提升)。

真正的注册制,就是“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政府监管部门要修炼,忍住耐不住寂寞的“有形的手”,只有在市场失灵时(如金融危机)再进行干预。

平时,就应该是有法必依、依法治市。中国资本市场的“新常态”,相关从业人员(包括监管人员)和市场参与者要逐步习惯、熟悉和适应。

(作者系上海荣正投资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