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首度谈退休生活「很习惯」 透露自传下册内容
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自6月退休,仍到处趴趴走,除了在半导体大展演讲,还在日前接下APEC大使重任。张忠谋首度谈他退休后生活,他表示「很习惯」,对于他自传内容,要亲笔写。
张忠谋接受新竹科广播电台专访,今(23)晨播出。张忠谋透露,他对退休生活很;谈到自传,他仍会比照上册,以自己的角度和感情亲手写出来,预计会达15万字之多,内容会以他从德州回台后的生涯为主。
透露自传下册内容
他首先谈到,自6月退休后,他对退休生活很习惯。并透露自传下册内容,他打算写15万字,且从他在德州仪器工作的25年写起,因为德仪是他事业人生开始的重要阶段。
德仪之后,接是台湾的33年生涯,张忠谋表示,前2到3年是担任工研院院长,尔后创立台积电,此时期对他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他会详细描述。换言之,张忠谋自传的下册,台积电的创立到成长,将会占重要篇章。
不同于大多数企业家写自传时经常采口述、或他人代笔方式,张忠谋说,他会延续上册,自己亲手写,叙情文大于叙述文,很多事情会诉诸企业生涯的情感表达出。
张忠谋描述,在1985年7、8月时,他准备创办台积电之时,在着手规划晶圆代工商业模式的过程「蛮兴奋」,「真的辛苦也不见得」,但筹资过程却相当曲折。
张忠谋回忆台积电起步时的艰辛过程,当时虽然有时任行政院长俞国华支持,连孙运璿、李国鼎都帮忙他,但他必须找到一家半导体跨国公司当第2大股东。
张忠谋表示,他当时主动找上老东家德州仪器和英特尔,但最后只有荷商飞利浦愿意投资,飞利浦并强调,是因为台积电是晶圆代工的商业模式才投资,「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整合元件厂(IDM)就不会投资」。
张忠谋说,当年会以专业晶圆代工创新模式作为台积电的获利模式,是因为他在德州仪器的25年期间,已经「登高楼、望尽天涯路」,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尤其当年台湾在半导体技术上落后国际2到3代,如果在创办一个IDM厂,会无法竞争。
管理学大师麦可波特(Michael Porter)就曾称赞台积电「这个公司创造自己的行业,也创造客户的行业」。
张忠谋也指出,他跟IC发明者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在1958年同时在德州仪器工作,他不讳言两人都对德仪有功劳。
台湾半导体「靠未来的努力」
谈到台湾半导体的未来,张忠谋认为,尽管台湾半导体业居世界第2、第3名,但仍需要「靠台湾的努力」才能继续维持;像日本也曾在半导体业称霸,韩国也从很小产业的慢慢发展起来,目前中国投入很多钱与很多资源发展半导体业,可见国际半导体业是竞争的,台湾半导体的未来,「完全靠未来的努力」。
▼张忠谋日前接下APEC领袖代表任务。(图/记者范纲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