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台湾人的甜蜜记忆 《匠人魂》2代制糖师的黑糖故事

张锡斌于蔗园间工作身影。(文总提供/李怡芸台北传真)

文化总会最新一集《匠人魂》——「手作记忆的黑糖」20日上线,拍摄团队前进台南关山南化水库,纪录匠人之家张锡斌、张玥腾两代制糖师,传承古法熬制手工柴烧黑糖的故事。

糖师张玥腾表示,黑糖农庄已经创立了20年,以传统的制糖方式重现古法柴烧黑糖的手艺。从甘蔗种植到熬制成糖,从品牌建立到上架贩售,并以友善环境的方式栽种甘蔗,他相信古法柴烧黑糖的精神,能够代表台南、甚至台湾。

文总副会长江春男江春男指出,台湾人「认真打拚做到底」的精神,是台湾立足世界,被世界看见的关键。此次「手作记忆的黑糖」影片,介绍了台湾曾是蔗糖王国,十七世纪即外销国际,清代时有八成以上糖廍位于台南,「台南甜」或许其来有自。

日治时期非经政府许可民间不得设立糖廍,但关山里位处隐蔽的山区,居民因此地利之便,种蔗之余也暗自以简易器具制糖,满足民生所需,故事主角张锡斌在关山这个有制糖传统的村落长大,见证台湾糖业兴衰。

因社区总体营造政策的推行,1996年关山社区发展协会成立,担任总干事的张锡斌回溯村里往昔,发现过去村落长辈制造私糖所遗留下的榨汁齿轮,于是在村民的协助下,开始租地种蔗,尝试手作黑糖,向村里长辈请益,熬煮一锅一锅蔗汁,一步一步摸索制糖流程。经历二十余年不断改良调整,张师傅终于做出童年记忆中的甜美黑糖。

黑糖农庄第二代张玥腾因心疼父母劳累,在25岁回到关山里帮忙。不仅跟着父亲学习工序,同时要负责品牌经营,平时悉心培植甘蔗,制糖期间更是常常凌晨三点上工,一路工作到晚上七、八点。关山里的风土滋养了两代制糖师,以友善农法种蔗,以柴烧古法炼糖,是他们共同的坚持,也用黑糖串连起一家人的互相扶持的情感,打造在地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