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分夺秒 战“疫”中的高校科研力量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高校科研工作者也在进行着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从1月下旬起,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纷纷启动一批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在这场战“疫”中贡献高校科研力量。
作为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从事传染病病毒研究30余年,曾经主导或参与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中东呼吸道冠状病毒等新发突发高致病性病毒研究。而身为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副主任的王新泉,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生物学。二人从2012年的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开始,就在病毒基因、蛋白、抗体、疫苗等研究领域多有合作。从1月10日开始,他们就迅速组建团队,过年期间和学生一起留校攻关课题,克服春节期间进行实验的各种困难,在实验室里争分夺秒。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实验室从没闲着。
新冠肺炎重症病区的部分护士合影。在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栋10东新冠肺炎重症病区,有近60名护士。“最棒”“加油”“战士”“超美”……他们每天都会在一次性防护服上写下名字和祝福,激励自己和同伴。面对疫情,她们从容淡定、积极乐观,这些白衣天使是最可爱的人。(王毓国摄)
几天前,张林琦和王新泉合作,揭示了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瞬间与人体细胞复合物的结构,解析了新冠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受体结合区与人类受体的晶体结构,准确定位出二者的相互作用位点,阐明了新冠病毒刺突糖蛋白介导细胞侵染的结构基础及分子机制。据悉,团队目前已开启动物实验阶段。张林琦和王新泉都期待新技术的出现能够通过“绿色通道”进一步加速,尽早为击退病毒带来转机。
据悉,西湖大学周强教授团队也成功解析出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细胞表面受体ACE2的全长蛋白与新冠病毒RBD的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揭开了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神秘面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齐建勋研究团队解析了新冠病毒RBD与ACE2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这些信息与清华大学张林琦团队的结构研究互为支持、互为补充。
病毒检测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一环。病毒检测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着隔离、诊断、救治等一系列工作的效率。日前,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丁丹教授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团队、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及相关生物医药企业的科研团队联合攻关,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抗体联合检测试剂盒。其中的快速测试卡可在15分钟左右完成检测。该方法有望突破现有核酸检测方法对人员/场所的限制,缩短检测用时,提高便捷程度,推动诊断前移下移,实现疑似患者的快速诊断和密切接触人群的现场筛查。
2月12日晚,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附近的高层建筑上打出“武汉必胜”等标语。(王毓国摄)
CT影像靠人工鉴别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针对病毒检测,由复旦大学副校长张志勇牵头,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和大数据研究院联合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放射科,正式启动了肺炎影像学AI智能辅助诊断相关研究工作。该研究旨在通过AI智能算法实现新冠肺炎与其他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的影像分类识别及病灶检测,帮助临床进行更高效的诊断。目前取得的应用数据显示,对新冠肺炎类型诊断的假阴性在7%左右(核酸检测假阴性高达30%-50%)。2月21日,辅助诊断设备入驻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正在调试安装,将很快投入临床实战检验。
此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新型冠状病毒攻关团队已成功分离出上海首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经进一步纯化、扩增和鉴定后,将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抗病毒药物研制和致病机理研究等提供重要的毒种资源。
作为浙江省最早的省级新冠肺炎定点诊治单位,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于近日发布了新冠肺炎浙江诊疗经验(精简版),这也是第一次系统梳理并发布浙江在诊治新冠肺炎中的经验。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说:“浙江诊疗经验共11条内容,每一条都是专家们反复讨论,谨慎总结而来,这是基于浙大一院在SARS和H7N9禽流感时的实战经验,也是对目前浙大一院治疗新冠肺炎病人的初步经验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