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卡关 新竹米粉变山寨货

米粉是新竹最知名特产,每年米粉节行销活动,都吸引来自各地大批人潮。(翻摄自新竹米粉节脸书粉丝团)

新竹市米粉业者积极争取「新竹米粉」产地标章「正名」,但该案延宕近1年仍迟未定案,期间有部分资本较小的业者,看到对岸大陆仿冒品外销全球,产地却赚不到钱,灰心地打包收摊,并埋怨政府,「为何打压自己人?」

市府产发处长翁义芳解释,米粉商标、含量过去因应法规而做出调整,去年向中央申请「新竹米粉」的产地认证标章,但智慧财产局要求地方拟出一套含量标准,请业者做市场调查,到底多少米含量可称为「米粉」,后来业界遭到反弹,希望直接将含量限制废除,问题回归原点。

「怎么做民调都不对!」新竹米粉公会总干事蔡胜兴更直言,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当然希望买到100%纯米米粉,但不少民众并不知纯米米粉的品质反而差,传统产业做米粉自有一套独门技术,民调呈现无法代表产业界声音。

他举例,纯米米粉就像米饭加水煮成稀饭,不仅口感没Q度,隔餐再食马上变成黏糊状,业者才会增添玉米粉来增加Q度。他也质疑,中央只针对米粉开刀,像米酒、果汁、凤梨酥等调合食品,反而未硬性要求改名、换包装。

此外,业界近年外销大陆也碍于法规,无法完整呈现「新竹米粉」,仅能标示「炊粉、水粉」,大陆市场看准商机大举进攻,打着大陆制的「新竹米粉」销售国内外,新竹自家商品反而成了山寨版,前2年粗估亏损外销值就高达5亿元,如今卡在没机制的问卷调查,痛斥「政府为何不挺自家人?」

「产业界、消费者双输!」蔡胜兴表示,新竹米粉是在地产业骄傲,如今却像有食安问题的过街老鼠,连对岸山寨版业者,也拿3年前新竹米粉含量标示问题作文章,间接拉擡商机,希望政府听到民意,让产业界找回商机,放宽含量标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