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加速乡村振兴补齐“两个一百年”目标短板

新华社郑州11月25日电(记者 双瑞)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位于大别山深处的河南新县西河村仍在为接待游客忙碌。

这个曾有118户贫困户的重点贫困村,通过实施传统村落保护,短短三年就脱贫了106户,今年底将全部脱贫。

老屋民宿,村民变导游,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老百姓不愁奔小康。”西河古村落景区管委会主任张一谋说。

他十分有信心,只要谋划得当,农村可以很有活力,农业也可以很有前景。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对其作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这被视为中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事实上,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共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从未动摇。每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许多都是以“三农”为主题。几年前,中国发起了脱贫攻坚战,不让任何一个人在小康路上掉队。

张一谋所在的西河村,是个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由于地处深山,经济发展缓慢,极富特色的古民居建筑也破落不堪。2014年,全村313户1222口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18户410人。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西河村聘请了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顶尖设计团队,对古民居修缮改造、村落景观布局进行规划。同时成立合作社,利用流转的土地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种植有机水稻金银花葛根等,建立油茶观光园。通过村级淘宝服务站,西河的有机山茶油已远销美国。

凭借山环水抱、古木参天、建筑古雅山村风貌,以及古法榨油、纺线等保存完好的传统技艺,西河村几年来累计吸引游客1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00余万元,带动1200名群众就业,人均增收约6000元。

像西河村一样,中国许多贫困地区的面貌都有了明显改善。十八大以来,已有6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年均减少139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4%以下。

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汹涌。大批获得了技术、经验和资金积累的农民工告别都市,回到田园深耕桑梓,他们播撒新经济的火种,创造新业态的“玩法”,一个个原本落后的村镇崛起为新经济、新业态的创业高地,推动乡土中国转型升级。

“在外跑了十几年,到头来发现,咱祖祖辈辈种的一亩三分地就是宝贝。”在以稻米闻名的河南省原阳县,45岁的返乡农民工赵俊海把土地玩出了新花样。

他先是流转了八百亩土地种植水稻,主打绿色生态牌。市面上普通大米4元一斤,他的生态米可以卖到20元。随后他尝试立体种养,在稻田养螃蟹,每亩收入达16000元,高出普通水稻种植六七倍。

锁定对食品安全和品质有更高要求的城市人,他推出“都市一亩三分地”项目,3299元可以租到三分地的一年使用权,每年都有数百名租户加入。

刚成立合作社的时候,只有30户加入,后来争着抢着入社。”赵俊海说,现在合作社共流转1200亩土地,托管16000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60%,带动了周边20个村庄2000多家农户共同发展。

中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过去从农村流向城镇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450万人,造就了一大批小微企业和农业新经营主体。

“他们积极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多种经营、三产融合的农游一体化等服务产业,成为新业态的开拓者。”中央党校研究室巡视员曾业松表示,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农业经营方式的优化、农业效益的提高起到明显促进作用,也带动了闲置资源的开发和凋敝乡村的复兴。

为适应这一需求,帮助发展现代农业,中共提出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举措,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2013年,中共中央提出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作为有代表性的“三农”大省,河南目前已完成确权到户面积11055.14万亩,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838.51万户,占应确权农户数的96.22%。

“过去农户担心找不到地界,往往不许小田大田,甚至在土里埋各种标志物,很不利于规模化经营。土地确权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河南省潢川县金塔红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新生说。

6年前,这位农业发展“带头人”流转800亩地用了半年时间。今年,他又流转了700亩,只用了半个月。

中共制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目标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当前,中共正通过各种方式加速补齐这一短板

(原标题:中共加速乡村振兴补齐“两个一百年”目标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