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地震示警 大都更不能再等了

中国时报社论

在规模达7.2的0403花莲地震后,台北市长蒋万安7日宣布台北进入「大都更时代」,除了都更八箭政策外,还要全面推动都更政策,特别是针对防灾需求积极进行都更,透过包括容积奖励等政策提高防灾型都更的意愿,并要求教育局加快推进校舍改建工程,以确保居民和学生的居住安全。

城市风险 非危言耸听

0403花莲地震是1999年921大地震后,25年来规模最大的地震,各地传来灾情,特别是花莲天王星大楼整个倾斜,令人触目惊心,也让建筑安全成为全民关切的焦点。其中,双北、尤其是台北市的建筑安全问题最令人担心,因为台北是全台湾建筑最「老」的城市,熟稔公共工程的台北市副市长李四川也直言,这些年台湾常强调「居住正义」,但是在他看来,「居住安全」更重要。蒋市府率先提出全面进入大都更年,确实有其必要。

内政部资料显示,全国住宅约有904万户,平均屋龄32年,而全台屋龄超过30年的老宅达51%、共461万户,屋龄50年以上的住宅数量则达到101万户,也就是说,全台湾每9户就有1户屋龄超过50年,相当惊人。其中,平均屋龄高达36.8年的台北市,问题尤其严重。调查显示,台北市30年以上老屋高达72%,50年以上者也达到14%。

根据国家地震中心的研究,一旦北台湾发生规模6.3以上地震,台北地区恐会有4000栋房屋倒塌,如果平均1栋有8户,则至少将有3万2000户、10万灾民,如果是发生921等级的大地震,则会有高达3.5万栋房舍倒塌,影响28万户、近90万的灾民,这会成「国家根本性的崩溃」。

以上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一来,根据中央研究院的报告指出,台北市在20年内,发生规模6以上的地震机率竟高达93%;二来,英国《金融时报》2017年报导了全球「城市风险」专题,其中台北是天灾来临时,全球资产曝险最高的城市,资产曝险金额达到GDP的34%、约1377亿美元(约4.2兆元台币)。

台北危老房屋比例全台最高,但因人力不足、审议程序冗长等条件,近6年来总计都更新案的核定率只有15.4%,远远赶不上民众的需求。另一个外界比较不了解的问题是,据台北市议员透露,郝龙斌担任台北市长时期爆发的「文林苑」都更争议,造成台北市都更进程至少迟滞了5年,对广大有意都更的台北市民影响巨大。

此外,这次0403花莲地震中引发关注的中正区新隆国宅海砂屋都更案,前任市长柯文哲就已核定进入都更程序,但一直未能确实执行,如今蒋市府总算决定加速办理,当地民众终于可以稍加安心了。

危老重建 已刻不容缓

尽管台北市政府解释,实施者的配合程度、沟通协调整合成效,以及各阶段不同的审议机制等程序,都会影响都更的速度,但行政流程的明确化及简化可减少沟通成本,提高容积奖励等实质措施可增加实施意愿,而进入都更深水区后,公权力有多大程度可以借由公共安全的需要介入等,都会影响都更进行的效率和速度,这都是政府应努力的地方。

另一个更现实的挑战是,建筑专家提醒,目前国内1年实际能执行更新的房屋大约是6000至1万户,相对于国内需要都更的数量,约需300至400年时间才能完成重建,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将有不计其数的房舍陆续变老,换言之,都更的速度永远也赶不上房屋变老的速度。因此,势必要搭配程序上较为简单且速度较快的危老重建,只是相较于都更,危老重建较可能会出现开发条件不足的小型基地问题,对整合性开发、重新规画市容与城市机能的宏观且长远的效益,需要更多考虑。

就这类案件而言,或可考虑推动跨街廓都市更新容积的调派机制,将不适合开发的小基地规画为公共空间如公园等,而将其释出容积移至较适合高密度发展的地区使用,这样可提升容积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还可就税负优惠措施进行更多规画,这些都可以提高实施的意愿。

台湾位处地震带,如何降低居住风险不只是公共议题更已成为国安问题,必须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民间专业单位通力配合,除了加速推展更新,还要运用各类政策进行创新思维,透过集体行动提供给民众安全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