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看穿「抗中保台」的私心系列三:亲中亲美亲日才能保台

中国时报社论

G20和APEC两场国际峰会后,北京重返世界舞台中央,台湾应清醒认知,全球政治趋向竞合并存,而非「抗中同盟」或「美中一战」的冷战迷思。自两岸隔海分治,中华民国在台澎金马发展茁壮,最宝贵的历史经验就是在国际政治夹缝中灵活应变,务实发展经济。

灵活应变务实发展

台湾的生存之道与对外战略看似有极大的歧异,其实不然。放眼政坛,无论任何人、任何政党,都将捍卫自由民主、捍卫宪政体制、捍卫台海和平视为己任。所以,「保台」是「台湾共识」,不是民进党的专利,也不是只有一条路径、一种方式,更不能沦为情绪性的政治动员与排除异己的工具。

民进党喊「抗中保台」,看似「抗中」为手段、「保台」为目的,其实「抗中」才是目的,企图以此建立「绿色威权」,却让台湾陷入扈从美、日的陷阱。前者与自由民主精神相扞格,后者把台湾安危寄托在强权间的争斗与交易之上。这种「抗中」不仅难以保台,反而是在害台、乱台。我们有必要依据台湾发展的历史脉络、两岸分歧的由来、国际政治的现实及台湾的普遍民意,对真正能长期有效「保台」的对外战略、路线作完整的思考。

台湾长期陷在「亲美」、「亲日」或「亲中」的争辩中,有人偏向概念对立,认为「亲美即反中」,或「亲中即反美」,也有人走中道路线,提出「亲美和中」或「亲美友中」等论述。在检讨这些概念之前,我们首先要反思:何者为「亲」?回归本意,这里的「亲」应该很素朴,指搞好双边关系,维持良性沟通与合作,积累互信、深化相互的情感。至于对哪一方「更亲」、「亲」的程度多寡,都不影响台湾主体性的存在,「亲」是手段而非目的。

按照上述脉络,从历史、文化渊源上,台湾「亲中」理所当然。来自中国大陆的汉民族是台湾人的主体,中华文化是台湾社会主流价值与习俗;目前有效管辖台澎金马的中华民国政府,是1912年在中国大陆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宪政与司法运作以1949年前适用全中国的宪法与法律为架构。经过35年的两岸交流,台湾外贸超过4成为两岸贸易,百万台湾人穿梭于两岸,数十万人在大陆经商定居,两岸婚姻家庭愈来愈多,尤其是网路时代,两岸民众早就透过网路社群交流融合。

三者之间并不矛盾

「亲中」是负责任的执政者须秉持的态度。两岸政治分歧一时难解,可从深化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开始,创造有利两岸社会融合的环境。「亲中」不意味要接受中共的统治,而是共同构筑稳定、永续的两岸和平关系。中美两强都对体制有自信,中国规画要在2035年实现军队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两目标,美国总统拜登宣示要花10年时间和中国竞争,两者都需要和平的环境,两岸之间更不需要战争。那么,就应该坐下来好好谈。

亲中、亲美、亲日是台湾生存发展三支柱,三者之间并不矛盾。国父孕育中华民国,采撷美国联邦主义、西方分权制衡理念为立国基础,五四运动更带领中华民国走上亲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此后无论大陆或台湾,都认同美式制度,与美国保持紧密关系,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人才一直是台湾政经发展的栋梁。美国是台湾走向民主化的重要动力,台湾引以为傲的高科技产业链也是在美国技术扶持下逐渐茁壮。

台日经济关系紧密,日本70年代经济起飞后,东亚出现「雁形模式」跟随日本成长,台湾成为领先群,80年代开始经济飞跃成长;台日之间的友好真实而素朴,台湾社会经过两蒋时代后,身为日本殖民地的心态早已消失,所谓「回归日本」、「二战被美军侵略」等主张,只是极少人吸引眼球的口号,没有什么影响力。展望未来,台日经济与社会关系会更紧密,「亲日」不可或缺。

亲中、亲美、亲日对于台湾而言,出于历史现实、真实民意和未来的需要,绝非左右逢源的权衡之计。「三亲保台」远胜「抗中保台」,同时与大陆、美、日维持好关系,是台湾应有的智慧。

(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