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以各说各话的智慧为台海降温
中国时报社论
再过两个月蔡英文时代就要过去,赖清德时代即将开始,原先各方认为「务实台独工作者」当家,两岸关系必定更凶险,但深度观察最近一段时间中美、台美与两岸间的动态关系,情势似乎并不那么危急,悬顶之剑仍在,但绑住剑的绳子看来仍牢靠,应该暂时不会落下。
大陆和统方针不变
美中两国元首习近平与拜登去年11月在旧金山会谈后,两国关系发生微妙变化,依然激烈竞争,但都有管理好双方关系、避免冲突失控的意愿。4个月来,双方从气候、经济、毒品管制、国安到军事高层对话都逐渐恢复。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小院高墙」策略愈加严厉,但人员交流逐渐恢复,1979年签署的《美中科技合作协定》今年2月底到期,双方悄悄续签6个月,为新约谈判争取更多时间与空间,凸显两国激烈竞争但愿意合作的特殊关系。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重中之重,双方也展现降低冲突的意愿。习近平明确告知拜登没有武力攻台计划后,拜登公开表态不支持台独,美国国务院也以具体的措施,展现台美非官方关系的立场,但持续对台军售,协助台湾与其他国家发展实质关系,帮助台湾巩固与邦交国的官方关系。
两岸关系也出现微妙变化,赖清德1月13日当选之夜演说,一改竞选期间对《中华民国宪法》的轻蔑态度,强调将延续蔡英文路线,在中国民国宪政体制下「和中国展开交流合作,增进两岸人民的福祉」。大陆未必对赖清德的宣示满意,但他至少表达不追求「法理台独」的意向,加上他成为「双少数」总统代表台湾人心向背,大陆对台政策并非无效,授予北京继续「软的更软」策略的合理性。
选后民进党试着对大陆澄清立场,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吴峻鋕藉参加全球华人政治学家网路论坛机会,与大陆学者对话,明确表态1991年的《台独党纲》已成为历史文件,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才是民进党的立场,并提醒大陆学者,其中除强调《中华民国宪法》外,后段还主张两岸应交流。大陆学者对《台湾前途决议文》有疑虑,但不妨碍相互倾听、交谈,这场对话应是民共三轨对话的开始。
选前大陆涉台部门发出的讯号非常强烈,选后人心并不平静,但看守性质的蔡政府对大陆依然强硬,以停止旅行业招揽大陆游团客回应陆方迳行恢复M503原航路,海巡署驱离大陆越界渔船,造成2名大陆渔民死亡事件,大陆以没收我方「禁限制水域」作为反制,两岸关系更紧绷。所幸大陆两会期间,习近平定调两岸和平统一、交流合作方针不变,习近平的善意成为大陆对台政策的定海神针。
找出两岸互动密码
台海和平、交流对话不仅是中美间的共识,更是台湾民众所企求,问题是如何化解分歧、维持和平。自1979年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示对台「和平统一」政策,近半个世纪来两岸关系跌宕起伏,总结经验可以发现,为对方保留「各说各话」的空间,是维系和平的密码。政治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选择,在二元之间不断辩证、调整才是务实治国的智慧,值得民进党人深思。
美国在台协会主席罗森伯格称联合国2758号决议并未决定台湾国际地位,国务院宣布出售先进战术资料链系统、2025财年预算案编列1亿美元助台强化安全、媒体透露美国陆军特种部队长驻金门与澎湖两栖指挥中心,与台湾精锐部队定期演训。
美国透过这些讯号保证,与中国交往不会以牺牲台湾为代价,赖清德国安团队应该可以更自信调整大陆政策。
美中关系暂时可控,台海不会有立即的战争,但大陆海空军与火箭军战力大跃进、台湾国防力量不升反降、美国在台海军事优势快速降低、中国在国际社会和美国展开短兵相接的竞争,加上大陆对台灰色地带冲突将日益紧迫,这些事实会让台湾安全的表象在不知不觉中遭到侵蚀。
两岸开放交流是台海和平的保障,美中动态关系发展为赖清德争取到一段和平期,但时间不会太长。赖清德若愿意以谦虚的态度撷取「各说各话」的智慧,找出与大陆互动的密码,发展出「新九二共识」或「两岸新共识」,不但有利台海和平,更将是世界和平的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