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原不是鬼节 多亏孝子才把好兄弟纳入「关怀计划」

▲中元节演变至今,已成为祭拜好兄弟鬼节。(图/资料照)

精选书摘作者/李不白摘自/《时尚宗教学

原本祭祀大地的中元节,何时变成了我们今日熟知的鬼节?这要从佛教入华说起。

佛教自汉代进入中原地区以后,也把一些新的观念融进了中华文化,比如「十八层地狱」的观念。地狱系统的进口,连带着阎罗王、魔鬼、饿鬼、孤魂野鬼一起进口到中土

在佛教进口以前,《礼记》说,魂气归天,形魄归地。汉人传统上认为人死后,会前往那个叫做「黄泉」、「阴间」的地下世界,那便是人死后形魄集中居住的聚居地

佛教在汉代传进来以后,给中国人普及了更成体系的地狱观念,人死后到地狱报到,根据业报接受不同的吃苦待遇

当然,佛法的确慈悲,即便是在地狱里吃苦的鬼魂,它们也有权利出来享受短暂休假。每年的七月十五,在佛教里便是鬼魂离开地狱,出来放风、探亲、休假的时间。最开始,这得感谢目犍连尊者

目犍连尊者是佛陀门下的弟子,他的母亲在生前为富不仁,又滥杀牲畜,每天吃肉,死后自然去了地狱,还获得了饿鬼道的待遇,经常饥渴难耐。目犍连尊者在神通中发现老母亲的生活艰难,特地去送饭,不料饭刚碰到嘴巴,就化成烟雾消散于无形。尊者当然很伤心,于心不忍,就跑到佛陀跟前,咨询解救母亲的办法。

佛祖听了尊者的诉苦以后,便仔细跟尊者分析。根据佛教的观念,饿鬼道的待遇,是出于因缘报应的客观规律,单凭个人力量是很难改变的。除非到了七月十五这天,刚好是出家人的「解夏日」,也就是出家人结束夏天阶段的修行,出关休息聚会的时候。在这天,师父们结束闭关,心情放松、时间充裕,顺便反省检讨自己的过错。「撞日不如择日」,这天正好可以召集大德高僧,为堕入饿鬼道的老母亲念经祈福

目犍连尊者听后照办,邀请高僧大德在这天集中祈福,还专门放了几个大盆,用来盛装宴请与会高僧的水果和食物。最后,目犍连尊者的亡母终于顺利解脱。七月十五,于是成了佛教的盂兰盆节。在梵语里,盂兰盆的意思便是解救倒悬的鬼魂。在这天,祖先的亡魂有了安妥,高僧大德得到供养,人、鬼、僧俱开颜,可谓一举三得。

鸡笼中元祭放水灯。(图/记者徐文彬摄)

鬼道与人道人有人道,鬼有鬼道。只有在清明节、中元节等节日,主角才从人轮到了鬼。不过,人有群分、物以类聚,鬼也有分别。清明节主要是祭祖,每家每户都有先辈定期祭祀,供养食物乃至BMW、别墅(这当然已是现代人的特别关爱了)。中元节当然也怀念先祖,但更兼容并包没有专人祭祀的鬼。从个人的小家顾及别人家,不得不说是更广阔的人道了。

如果说,定居在阴曹地府的鬼魂,虽然日子辛苦,还不至于饱受居无定所的劳累。那么,飘无定所的孤魂野鬼,虽然免去了地狱的刑罚,但孤独游荡,又无子孙惦念,做鬼生活也毫无欢乐可言。

聊斋志异》里有位著名的孤魂野鬼,叫做公孙九娘。主人公的故事并非瞎编胡造,而是来自「于七之乱」,当时满清军人滥杀无辜,山东境内横尸遍野,俨如地狱。公孙九娘便是当时被杀而成冤魂的。因为偶遇前往济南城办事的莱阳生,便嘱咐他收拾尸骨,葬回祖地。但没想到,等莱阳生到了以后,才后知后觉―乱坟岗上野草丛生,根本就找不到九娘的尸骨。于是悻悻返回,公孙九娘对此无法原谅,即便做过几日夫妻,但一气之下再也不与他见面。

像公孙九娘这样的孤魂野鬼,最大的愿望可能就是拥有自己的合法住宅和良好的居住环境,最好莫过于回归故乡祖地,享受子孙亲戚的定期祭祀。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传统向来如此,鬼也不例外。

除了这类因为大屠杀而造成的冤鬼以外,其他的孤魂野鬼,更多的是意外掉进水里的,落入虎口狼胃的,误入深山老林的。佛家放焰口 时便有文章细数,那些命丧异乡清官、尸首不全的将士、难产双亡的母子、香消玉殒的宫女,甚至那些天庭无名、地府难容修道人,都有可能成为孤魂。总之,孤魂野鬼生前职业不一,来源多样,遍布士农工商僧道。举凡因为天灾人祸而意外身亡,并且无人收尸、无人祭祀的,皆有极大概率成为孤魂野鬼。

为了解救这些孤魂野鬼,中元节变成了各路和尚和道士的主场。中元节把这群孤魂野鬼也纳入关怀计划,专门为它们这个特殊群体发明了一些习俗,比如放河灯,任其飘荡,引领掉进水中的怨鬼,从幽暗进入光明。又如烧街衣,捎给游荡在街角巷陌游魂,让它们也能御寒。

当然,老百姓也不管佛道两家的各自理论,也不管中元节和盂兰盆节的不同渊源,过着过着就混作一团。反正在这一天,主角都是鬼魂,人类都是配角,不管佛祖的信徒还是老君的门下,都会在这天帮助落难的鬼魂,找回安定和欢乐。一个节日,各自表述,终归欢乐。

★本文经三民书局授权,摘自《时尚宗教学》

博客来书籍资料: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036?sloc=main

三民书局书籍资料: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758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