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安/李家同启示:被说没国际观该怎么办?

年轻人国际观很重要,该如何测量?(图/陈明仁摄)

文/朱家安

新闻报导李家同批评年轻人缺乏国际观,他举例:有次问十一个国中生希特勒是哪国人,只有两个人答「德国」,还有人把希特勒跟希拉蕊搞错。

有人吐槽李家同说他的国际观也不准确,因为严格来说希特勒其实是奥地利人。也有人指出,就算「德国」是标准答案,李家同用来测量国际观的方式(百万大挑战)也太过简单而无法问出真正重要的「国际观」。后面这个观察引出令人尴尬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国际观」?要怎么测量?

有些人认为,我们之所以「看不破」,只是因为我们不够愤世嫉俗:醒醒吧,根本就没有什么「国际观」,这个词只是掌握知识或辈份权威的人用来矮化你的工具,它只是话术的一部份,只要先讲就会赢!

身为缺乏竞争力的七年级生,我对这种态度很有好感,不过我们似乎也不能否认:有一些跟国际有关能力或知识,确实能带来一些好处,例如说,如果你想买卖外币赚钱的话。

事实上,若我们把范围缩小,专谈买卖外币需要怎样的国际观才能赚钱,或者专谈在政治局势不稳定的国家旅游需要有怎样的国际观才能全身而退,「国际观」似乎就变得比较具体,其内涵的能力或知识也比较容易界定

但问题是,在台湾社会上当有人提到「国际观」,它常常不是以这种范围狭小而具体的面貌出现,而是以范围广大而模糊的面貌出现,例如:「现代年轻人的国际观都不够,我真替台湾的竞争力担心」,「趁年轻多出国走走,扩充一下国际观,不会有错的」。

▲李家同教授忧心年轻人缺乏「国际观」。(图/记者李钟泉摄)

在这些语境底下,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沟通比较难进展,因为不确定对方谈的国际观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似乎没有真的得到具体建议听者也更可能认为「你只是在找话贬低我而已」,进而增加了沟通产生不愉快的机会。所以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问对方这个问题:「如果缺乏你说的那种国际观,可能会犯下怎样的错误决策?你可以举例说明吗?假设性例子也没关系」。

如果对方要传达给你的那种「国际观」真的是很有「竞争力」的国际观,对方应该要答得出这个问题才对。想想看,如果有一种国际观,就算你完全缺乏它,也不会因此做错任何决策,在这种情况下,谁能说那种国际观对你有价值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回应策略下,对方得真的举出例子(不管是真的还是假设性的)才算数,例如下面这样的回应就不及格:「当然会犯错啊,缺乏国际观,你的眼界就小,就会错失机会」。

问题在于,在怎样的情况下错失什么机会?如果对方没有办法把这件事情描述清楚,你其实没有理由认为他在「国际观」这个议题上的建议能真的帮到你的忙,或许他心里对国际观真的有一套有道理的见解,但是如果无法清楚伴随着具体建议表达出来,即便你相信他说的「国际观」很重要,大概也无从培养起。

►掌握最新观点,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朱家安,专栏作家,以上言论代表本报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