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净零趋势下 电动机车产业的机会与挑战

在智慧交通的年代,电动机车产业可串连智慧化服务、资料产业、IOT产业、物流产业等,有望成为台湾运具智慧化的前锋。图/本报资料照片

根据交通部公路总局统计,截至2022年8月底,全台湾机车登记总数共1,435万余辆。同期间台湾的家户数总计为900万4,362户,平均每一家户拥有约1.6辆机车,六都中有超过8成通勤族仰赖私人交通工具,又据交通部统计处《109年民众日常使用运具状况调查》,2020年在我国民众外出使用的各类运输工具中,以使用「机车」之比例为最高,占45.2%。

台湾作为机车大国,造就机车在净零转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角色,相关议题同样受到民众所重视。台湾智慧移动产业协会(SMAT)在2021年世界地球日前夕,委托山水民调公司进行调查,结果发现68.1%民众支持政府应订定净零排放的相关规范,更有84.3%的民众认为改善移动污染源有助于达成净零排放。

电动机车产业将成串联关键

在这个智慧交通当道的年代,电动机车产业可串连智慧化服务、资料产业、IOT产业、物流产业等,有望成为台湾运具智慧化的前锋。至于如何协助机车产业与未来趋势接轨,重点在于政府能否把握ICT产业与机车产业的既有优势资源,打造电动机车国家队。但在成功打造台湾成为智慧移动大国之前,我们仍有许多挑战要面对,分述如下。

挑战一、政策规划是影响电动机车产业的关键─

首先,运具由于使用年限长,转型需要长期且延续的政策规划。根据交通部报告,每辆机车平均使用年限约13.3年,政府需及早规画,避免因民众购买燃油机车产生10年以上的锁定效应。其二,产业界肯定政府透过购车补助推动产业发展,然而政策也会改变产业的生态,例如2020年行政院环保署汰旧换新政策纳入七期燃油机车,造成该年度电动机车销量萎缩至9.9万台,较2019年衰退41.1%。依照前文述及的「锁定效应」,2020当年度的决策,会对电动机车产业造成10年以上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在思考政策时不可不谨慎。

挑战二、健全使用环境,提高民众使用方便性与意愿─

健全使用环境,将有助于提高民众使用电动机车的意愿。其一,根据交通部108年与110年机车使用状况调查报告,影响民众使用电动机车意愿的因素,其中「健全充电设施」在108年是第二优先的考量,在110年更跃升为第一优先的因素。如何提升充换电设施的数量与密度,可谓现阶段影响民众使用电动机车的关键,政府应尽可能协助扩大能源补充设施的「可建置场域」,将更有利于业者加速布建。

其二,应规划友善电动运具政策,如专用停车格、低碳交通专区等。比如设计电动机车专用停车格,在人车密度高的区域,会提升民众使用电动运具的意愿。

期盼政策跟上产业脉动

根据工研院产科国际所(ISTI)的预估,台湾电动机车产业2022年产值将回升至77.8亿元,年度成长7.2%,电动机车的市占率可望提升至13%。而电动机车产业除整车厂外,还包括上中下游的各家3C厂和车材厂形成的完整产业链,整体潜力极大。

政府应考量产业趋势,制定适当的政策来协助电动机车产业发展。工研院《全球机车暨电动机车产业回顾与展望》报告中即提到,以全球市场来看,电动机车销量主要驱动力仍仰赖政府使用有效的政策手段支持。因此,希望政府能重视电动机车产业政策,打造一个更健全的电动运具生态系,翻转台湾社会在交通运输产业的视野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