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电动车产业恐掀专利大战

通讯标准专利权人其实早已磨刀霍霍向电动车产业收取权利金。图/本报资料照片

近两年来台湾最常被讨论的产业非电动车莫属,众多公司都期待着搭上这个顺风车,让业绩再成长一波。回想十几年前智慧手机产业锋头正盛、宏达电(HTC)还是股王的时候,接下来便遭遇了专利大战。不禁让人思考台湾的电动车产业,是否也会面临专利诉讼的风险?

风险从哪里来?若以传统车体结构来看,毫无疑问大部分专利都掌握在例如日商丰田(Toyota)等传统车厂或是其供应商手中。好消息是,除了一些特殊状况以外(例如先前的车灯设计专利诉讼),这些传统车厂以及汽车零组件供应商几乎不会主动提起专利诉讼。主要原因是各车厂与供应商合作密切,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供应链系统。而车厂与车厂之间,基于各自的市场区隔以及长久的发展历史,也是处于平衡的状态,提起专利诉讼似乎没有好处。

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车或称做未来车增加了联网(Connected)、自驾(Autonomous)、共享(Shared)、电动(Electric)的概念,简称CASE。以联网与共享的角度来说,主要的技术涉及通讯标准专利。这些通讯标准专利权人其实早已磨刀霍霍向电动车产业收取权利金。2022年年初,48家通讯技术公司向丰田(Toyota)、本田(Honda)、日产(Nissan)要求支付用于汽车联网技术之权利金。两边阵营在2022年9月达成协议,车厂同意每台联网车支付15至20美元。

当这三家车厂都同意支付权利金的时候,后续发生的骨牌效应可想而知。不过汽车产业倒是不必如临大敌,因为通讯标准专利必须遵守FRAND(Fair Reasonable And Non-Discriminatory)授权原则,也就是公平合理无歧视的方式进行授权,可以合理推估后续其他车厂所需支付的权利金也会在每台车15至20美元左右。虽然标准专利可能难以回避,不过这样的金额对于电动车来说其实是尚可接受,最后仍然可以转嫁在终端售价上。

再以自驾的角度观察,目前自动驾驶技术的专利权人除了车厂以外,也包含谷歌(Google)、英特尔(Intel)等科技公司以及优步(UBER)、百度(Baidu)等出行服务平台。这些科技公司与平台业者对于利用专利诉讼排除竞争对手已经非常有经验,甚至Google子公司Waymo在2017年已经对UBER提起自驾车所使用的感测器专利侵权诉讼。自驾技术除了软体与人工智能技术以外,也包含感测器等硬体。台湾基于电子零组件产业的优势,不少企业锁定发展自驾所需的软体与硬体技术,笔者建议这些公司应留意评估专利风险,思考因应措施。

最后是电动,主要涉及电池与马达技术,其中电池的部分笔者预测会是主要的专利战场。其实早在2006年就发生过一系列磷酸锂铁电池材料专利诉讼,当时主要应用是电动手工具。电动车的兴起使得锂电池需求大大增加,目前主要锂电池供应商为日本、韩国与中国公司。2019年LG提告SK Innovation,2021年宁德时代提告中航锂电。再加上近几年来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打专利仗,积极主张专利权,可预期后续锂电池将又有一波专利诉讼。虽然目前台湾没有电池芯厂,但是很多企业投入锂电池模组设计与电池管理技术,很有可能会被波及,也建议事先评估专利风险。

有机会必有风险,尤其是热门产业更容易成为专利诉讼的目标。除了常见的诉讼因应手段以外,企业不妨思考如何利用商业策略转嫁风险或是提高自己在专利纠纷中的谈判筹码。专利风险并不可怕,事前评估未雨绸缪会让企业的发展更经得起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