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台湾电商研究与推动的三大挑战
图/本报资料照片
电商已成为全球零售的重要部分,台湾电商市场亦表现不俗,极具特色,然而,当我们深入检视这个领域时,会发现一些基础性的问题需要厘清,否则,可能导致分析方向与企业策略产生偏差。
1、电商渗透率计算不明确
媒体与学术文献经常提到的台湾「电商渗透率」,也就是网路销售金额占整体零售的比重,被广泛引用的数据约是15%。相比大陆与韩国接近40%的高渗透率,这一数字看似偏低许多,进而引发许多讨论。然而,这个数字是否准确?其计算方法又是如何?究竟电商发展程度如何?这些疑问让许多分析变得模糊,就像体检时不确定血压或体重一样,容易导致错误的判断与行动。
例如,这个数字是否包括跨境购物的金额(如大陆卖家寄到台湾)?实体零售商(如家乐福或爱买)透过网路平台如虾皮的销售是否被纳入?开放市集交易(如虾皮上的个人卖家)是否包含在内?更重要的是,直播带货或O2O销售这些新兴模式应如何计算?在电商模式变化快速的情况下,这些问题都需要更严谨的数据处理方法与透明的计算标准,才能为业界与学术界提供正确的方向,这也是产业有效推动的前提。
2、电商平台分类过于简化
目前,许多报导与研究仍以B2C或C2C等传统分类方式分析电商平台,这种方式已经显得过时。以虾皮为例,虽然被分类为C2C平台,但其实绝大多数商品是由企业卖家销售全新产品,例如三星、家乐福、爱买等公司都在平台上开设店舖,早已不是20年前的eBay跳蚤市场模式。如果按照过去的定义,难以厘清虾皮究竟是C2C还是B2C模式?
仅用B2C或C2C来分类,不能反映不同平台运作模式的核心差异。例如,自营式电商(e-tailer)如亚马逊与韩国的酷澎,采购并销售产品,负责经营风险;而寄销模式(consignment)则是供应商将商品暂时放置于平台,销售后才与平台分润,库存风险始终由供应商承担。在台湾,寄销模式仍相当普遍,但这种模式与自营模式有着天壤之别。缺乏这些细致分析,不仅影响市场研究的准确性,也使业界难以制定适合的策略。
简言之,现在不应该只用B2C,C2C模式去区分网站,而更需要采用国际上,专业研究普遍采用的开放市集(marketplace)、奢销或自营式三大类去区分,才能凸显差异,才能有效分析如酷澎这类自营电商进入台湾的策略与影响。
3、电商平台背后的供应商能力不足,欠缺行销与创意才是最大挑战
前两点的不足,导致真正的经营问题难以被发现,找不到方向而难以成长。例如,许多分析着眼于电商平台,忽略了产品的供应商才是真正的销售者;如果产品供应商缺乏创意与行销力,电商发展就难以突破,只能不断的杀价,竞争送货速度与仓库的多寡。许多品牌在内容创作方面表现不足,从其官网设计,或FB、IG、YT等社群媒体之内容空洞,缺乏吸引力与互动可知。如此,品牌难以真正打动消费者,结果只能依赖促销来吸引购买,导致利润进一步压缩。
许多海外竞争者已投入资源去创新模式,打造丰富且具影响力的内容,以提升品牌形象与产品价值,如直播、团购、短影片销售。本土电商平台以及供应商若无法快速提升内容创作能力,创新商业模式,不仅难以提高产品价值,也会使整个电商产业的竞争力受到限制。
厘清以上三大挑战,能够为台湾的电商发展带来更清晰的方向。第一,对电商渗透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严谨规范,定期公布与讨论;第二,更新平台分类方式,以反映不同运作模式的实际差异;第三,设法提升供应商的内容创作能力,避免陷入价格战与低利润困境。唯有在这些基础上持续精进,台湾的电商产业才能在全球市场中继续站稳脚步,发挥更大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