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节能减排不仅是生存的挑战,也是商机

建筑产业在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逐年升高,也意味着另一波商机到来。从开创新能源及减少碳排放的角度思考,盘点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发低碳科技。图/本报资料照片

ESG(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的话题,近年在台湾突然跃升为显学,有关全球暖化、节能减排的新闻经常占据了媒体的重要版面。尤其是随着COP26会议的结束,也代表另一波产业结构改变的浪潮正对着我们席卷而来。

然而,面对这波巨浪,台湾149万家中小企业竟然大多不知所措。甚至还有企业主说:「我又不做外销生意。」这说法有点天真。

随各国征收碳费、碳税趋势,台湾势必跟进。此外,随Apple追查其供应链碳足迹开始,将会搅动全世界产业链的一池春水。只要你的客户是国际供应链的一环,只要你有办公室,从文具、影印纸,到整个空调系统,你的碳足迹终究都必须揭露。加入竞争或退出,你必须做选择。

以建筑产业为例。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20年的报告,目前在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量上,建筑产业占全球总量的35%及38%,高于工业以及运输相关的碳排放总量。估计到2050年,上列数字将双双达到50%。

因此,在达成净零排放的路径上,一栋建筑物生命周期的每个构面都将扮演着至为关键的角色。虽然都是挑战,如果因应得当,也会是商机。

那么建筑产业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在建筑的规划建设端。在连一张影印纸都需要计算碳排放成本的不久将来,低能耗,甚至是「碳中和建筑」必定成为客户首选。因此,建筑物在规划阶段除了必须更重视建筑物的节能设计,像是建材的选用、建筑物低耗能设计、提高建筑空间使用效率外,使用太阳能来抵销碳排放,开发模组化建材,透过工厂自动化预先装配,可以降低现场组装成本以及缩短建造时间。

其次,建筑行业相关的供应端。碳中和建筑的趋势,意味着另一波商机到来。从一加(开创新能源)一减(减少碳排放)的角度思考,盘点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发低碳科技。此外,也可以从商业模式的转变来思考,是否有机会将过去线性经济转变为循环经济的商业模式。

建筑物拆除所产生的废弃物中,其实有许多可回收再利用的设备,如照明、消防设备…等。如果能用购置「设备」转换为购置「服务」(以租代买)的思维来盘点需求,那么,相关供应链就会积极地考虑旧品的回收、维护以及再利用。像是飞利浦公司提供照明「服务」给客户,客户支付「服务」费用给飞利浦,飞利浦则负责设备的运行、维护与保养,设备所有权仍属飞利浦。如此,客户不需一次支付大笔的设备成本,而设备本身也会得到更专业的维护,不但能提高设备的使用质量,也能延长寿命,更能充分地回收再利用,创造双赢模式。

最后,建筑物的使用端。根据中国建筑能耗2020报告指出:2018年全中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全国总量的51.3%,其中,建筑完成后日常营运阶段的能耗就占了22%。所以,使用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工作场所是首要考虑。其次,在日常营运中,透过碳足迹盘查,积极盘点如何在管理上做到有效率的节能,并立下减排时程,尤其是占能耗一半以上的空调系统。而能源管理系统(例如应用AI、大数据来管理能源)的导入,将能更有效地降低能源的消耗。

在零碳竞争的赛局中,台湾脚步明显落后。像是电价资讯不透明,企业被呵护在低电价的温室中,对经营的外部成本无法精确掌握,因而缺乏寻找再生能源的诱因。更严重的是,台湾还是最难购买再生能源的前十名,这将导致绝大多数的企业失去竞争力。

台湾企业在面对「净零排放」的趋势下,受到内、外严酷的挑战。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企业的恶梦,但实际上,如果企业能即刻部署,思索向绿色经济靠拢的路径,那么,「净零排放」也代表着企业转型的契机以及庞大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