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AppleCare+ 到底是不是保险?
从第三方支付、电子支付到电子钱包,金融去中介化(金融脱媒)的概念随着金融科技热度的上升,一再挑动全球金融业者与金融监管者的敏感神经,这次登场的是比「延长保固服务」更进阶的「意外保障服务」AppleCare+。许多消费者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不再需要金融业者,也不再需要法规的保护了。
从结论上来说,AppleCare+可能不需要使用现有的金融保险法规来管制,毕竟AppleCare+是建立在手机买卖的交易上,而不是另外寻求保险公司的保障;但这不代表消费者不需要受到例如消费者保护法的保障,或是不需要业者做金钱信托、履约保证。若在某手机品牌股价仍然破千的时代,向其购买了类似的服务,而该手机品牌销售量与股价一路下滑到有倒闭的趋势,消费者可能会担心当初购买的意外保障服务,有去无回。
在AppleCare+到底是不是保险的争议当中,有一种说法是「没有国家认为AppleCare+是保险」,这除了有类似「对岸有支付宝,因此台湾也要有」的问题外,其实英国与法国似乎都把AppleCare+当作「保险」商品,Apple英国官网说「AppleCare+ for iPhone is an insurance product」,法国官网说「L’AppleCare+ pour iPhone est un produit d’assurance」,并且在英国的AppleCare+,其背后是由AIG保险公司所承做,只是由Apple或其经销商代为销售AppleCare+这张保单。从保障「意外」的角度观察,认为AppleCare+是保险,似乎有道理。
类似的意外保障服务,也可能会由任何其他商品或服务业者来提供,例如车厂可以贩卖汽车意外损伤维修服务,建商可以提供房屋意外维修甚至换取新屋的服务,此例一开,幻想空间无限,「金融业是最受严密监管行业」的概念正在松动,似乎也将影响产险公司的未来。
不过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许多州(美国保险行业由各州监管,非由联邦统一管理) 似乎偏向将AppleCare+当作一般商品维修服务的概念,而不走金融保险的方向。因为当消费者手机意外毁损时,AppleCare+只是给你一个「优惠的维修价格」,消费者除了无法取得「赔偿」之外,还只能再另外掏钱到原厂维修,这除了与一般人习惯的保险运作模式不同外,对于Apple来说更只是挟原厂经济规模与专业优势,来促销其维修及零件更换业务。从Apple不是「负担赔偿财物」,而是提供维修服务的角度观察,认为AppleCare+不是保险,似乎也有其道理。
无论如何,金管会保险局已承诺会尽力协助AppleCare+来台提供服务,必要时也会与Apple直接沟通,尽速解决问题。几次新商业交易型态的冲击下,金管会已经不是早先的铁板一块,在面对新商业环境及法规调适的过程,业者已经比较容易取得正面回应,当然或许以消费者保护法规来处理AppleCare+会比较适中,但主管机关若仍有疑虑,也可以考虑放宽部分保险业或业务员许可条件,让类似的服务在未来都能顺利进入台湾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