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跨域共生 完善净零金融生态圈
金融机构为「净零金融生态圈」的关键者,具体勾勒出净零愿景,借由净零金融商品或服务的创新研发,为合作伙伴开创出有利的发展空间。图/摘自Pixabay
展望2024,推动净零排放依旧是金融业无可回避的任务,2023年底的COP28首次盘点全球减碳进展,果不其然未如预期,须采取更积极行动、加大减排力度。这也代表得有更充裕的资金支持。根据COP28会中统计,直到2050每年仍需挹注6,000亿美元于气候调适,大约是目前投入规模的10至18倍。正因如此,COP28除即刻启动损失与损害(Loss and Damage)基金外,与会金融巨擘还聚焦揭露与监管机制之强化,及如何创新金融服务,使净零永续更可被投融资、甚或更加有利可图。
但要想达成2050净零排放,恐怕不能单靠金融业唱独角戏,实际上金融业自身并非排碳大户,检视国内各产业之CO2直接与间接排放,全体服务业占比尚且不到10%,何况只看金融产业。金融业之所以在净零工作被赋予重任,系因其碳排放量9成以上来自于投融资部位,期望透过与客户议合,或给予资金诱因等方式,有效降低范畴三碳排。换言之,金融业减碳重点不在自身,而在于善用与客户的连结关系,串接各方资源,借此鼓励企业净零转型,而这也是为何各界不断疾呼「净零金融生态圈」之主因。
■金融业扮演关键者角色
当然,任何生态圈的建置皆非一蹴可几,必须先掌握生态圈里所有潜在伙伴之现况,进而清楚地区分各自的功能与责任,同时整合可用资源,据以逐步贯彻生态圈设定之核心价值目标。生态圈系源自于生物学当中生态系统(Ecosystem)之概念,由美国学者James Moore于1993年提出,其认为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是结合不同的产业交叉运行,因此建议以「商业生态系」取代原有单一产业单独运作的观念。
另外,《哈佛商业评论》2019年亦有研究指出,有别于传统单一产业模式的相互竞争,商业生态圈中所有成员为利他互补关系,即每个成员都具备若干其他成员所欠缺的特质,抑或是构成生态圈所必备之特征。生态圈的成员则可细分为关键者(Keystone)、利基者(Niche Player)与促进者(Facilitator)。关键者是生态圈运行的枢纽,引领生态圈朝向核心目标前进,并由利基者为生态圈创造最主要价值,至于促进者多为政府及周边单位,扮演圈内的沟通桥梁。
若以此框架审视「净零金融生态圈」各成员之组成与分际,首先可由促进者制定净零政策与有关配套措施,同时引入生态圈成员与必要资源,做为生态圈最强而有力的后盾。金融机构为此生态圈之关键者,具体勾勒出净零愿景,并借由净零金融商品或服务的创新研发,为合作伙伴开创出有利的发展空间。而金融机构之净零合作伙伴则为其企业客户,特别是净零路径四大部门-工业、电力、运输及建筑-所涵盖的大型企业,将扮演利基者角色、贡献减碳绩效。
■政府部门引领企业应变
然不同于其他产业生态圈之建构模式,多从有急迫难题的企业,做为生态圈互动之起始,「净零金融生态圈」却是以公共部门为先。此乃衡酌净零排放存有高度外部性,需仰赖政策促使企业将外部效益纳入经营考量。因此可看到各国推动永续,皆由政府政策带领企业前行。政府树立起明确的政策架构及规章制度,借助周边法人力量协助落实配套,诸如培育专业人才、整合数据资料等,从而串联整合民间企业,不再只由金融机构单兵作战,而是整体点线面的竞合与共利。
事实上,完善永续金融生态系已是国内现行政策焦点,以净零为目标的「绿色金融行动方案3.0」,更完整覆盖了培力、资料、资金、布局等面向。惟人才向来是驱动金融产业成长精进之关键要素,建构净零金融生态圈自不例外,需厚植人才以稳固发展基础。对此,除利用教育宣导活动,从上到下深植净零理念之外,更可经由系统化培训及认证制度,如规划中的永续金融证照,让相关从业人员具备如气候风险评估、温室气体管理等进阶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