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臺」灣「台」語是什麼意思?

最近教育部不顾民间反对声浪,行文将闽南语正式「正名」为「台湾台语」,引发讨论。记者翁唯真/摄影

最近教育部不顾民间反对声浪,正式行文,将闽南语正式「正名」为「台湾台语」,也将其所属闽南语字典网站一起更名了。

很多人看到这个新名称,都觉得莫名其妙。「台语」的意思不就是台湾话吗?为什么前面还要画蛇添足地加上「台湾」二字?而且,「台湾」明明就是「台湾」的简写,又为何要「一国两字」,前「台」加后「台」呢?

听说是为了公平,把所有本土语言都冠上「台湾」二字,如「台湾客语」、「台湾阿美语」、「台湾手语」等,表示他们都是在台湾发展的语言,都足以代表台湾。然而,这样就能冲淡独尊「台语」的意味吗?

诚然,把闽南语称为「台湾话」或「台语」,在民间流传已久,但因为过于大闽南沙文主义,所以长期以来,政府不敢将它「官方化」,以免挑动族群敏感神经,伤害弱势语族的尊严。曾有原住民立委公开主张,唯独原住民语够资格称为台语。确实,闽南语是台湾的外来语,岂能鸠占鹊巢?事实上,像客语本身就没有「台湾话」或「闽南话」这种用词,而习惯以「holo话」指称它。这就是为什么日前有多名客语薪传师联合呼吁,「台语」不宜专指特定语言,而应该涵盖所有在台湾通行的语言,包括国语在内。

其实,如果将闽南语正名为「河洛话」,说不定更好。尽管holo这个发音该用什么汉字书写,并无定论,但「河洛」意指中原,而且闽南语保留了很多上古音及古字,传承了正宗的中原文化,身分相当契合。国内就有歌仔戏团以「河洛」为名,彰显文化的光荣感。可惜经过20多年的去中政策,别说中原文化,连某台湾艺人说自己和爷爷是成都人,都会惹恼母校的教授了。难怪赖政府急着「正名」,因为「闽南」二字,总是不断提醒大家,这个语言是从对岸福建南部来的啊!

从这个角度看,大概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教育部「台湾台语」字典网站新增三百个常用字,会赫然出现「死好」、「老风骚」等骂人的粗话,乃至「整筊」(聚众赌博)、「剪筊」与「跋歹筊」(出老千)等赌博专用语了。为了与对岸区隔,建立属于自己的特色,便处心积虑地降格以求,专挑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元素,美其名曰「生活化」、「在地化」。这和史博馆重要常设展以蓝白拖、破羽毛球取代青铜器、唐三彩,巴黎文化奥运以电子花车、办桌为主视觉等等,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假如所谓「正名」或「台语主流化」,可以让闽南文化在获得更多资源的情况下,不断进步发展,成为亚洲文化的一方霸主,或可值得全民一搏,可是,上述种种迹象显示,它似乎恰恰走着相反的路,把格调越拉越低。

如今哪里还有什么中原文化的光荣感?更多的是政治霸凌的快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