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创新应用 如何发挥在防疫?

背景图片图/Unsplash

背景图片

移民署提供出入境名单资料给健保局,让医疗院所可在「健保云端系统」查询看诊者的旅游史。图/本报资料照片

「WaCare我的健康社群平台,集结150位医疗专家在线上提供防疫相关知识影片、回答民众提问。图/截自官网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从2020年初延烧至今,考验各国政府及企业的应变能力。资料应用在疫情发生的前、中、后期,如疫情追踪、影响预测资讯流通平台等扮演要角。

前期:事件预测,争取应变时间

若能及早掌握疾病出现的征兆,就能及早规划防疫措施,如疫苗开发、风险群众警示等。因此,如加拿大新创公司BlueDot、波士顿儿童医院附属机构HealthMap等公司,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等AI技术,自动搜寻数据分析过滤,并于2019年末发布疫情预测。

然而,采用AI预测传染病并非首例,Google在2008年所建立的Flu Trends网站,即透过超过百万用户流感症状的搜寻模式及健康追踪,提供流行性疾病扩散的评估,但在2013年因预测大幅失准而悄然退场,一般认为,预测失准的关键在于,用户受到新闻报导偏向流感、大众因为流感而增加健康状况的查询,影响了预测准确度

为求有效预测,各家业者作法不一,如BlueDot在进行疫情扩散预测时,避开社群贴文,而是寻求其他关键数据如机票航班,并经过流行疾病学家判断后发布预测。与BlueDot相反,HealthMap透过医生所提供的讯息筛选社群媒体,针对潜在病例区域,搜寻并过滤、分析提及呼吸道疾病或发烧等关键字的贴文,以识别出新型病毒的出现和疫情发展征兆。

中期:疫情管理,掌握高风险族群

为确保落实隔离政策、防堵疫情扩散,部分国家采取电子监控模式,以GPS追踪隔离者,并搭配定时或不定时的电话确认或实际访查。然而,随着疫情逐渐扩散,如韩国目前已超过3万人自主隔离,对防疫实际访查形成巨大负荷。

为减轻防疫工作负担,香港业者开发「隔离易」APP(右图,截自官网),不需搭配特定硬体,即可安装于隔离者的手机上使用,以WiFi、蓝芽、GPS等讯号强弱,判断手机所在位置是否变动,并请隔离者念出特定文字以声纹认证为本人,不须采集隔离者所在位置资讯,还可透过匿名及设定内容追踪限制,降低个资外泄风险。

另一方面,为了让民众确认是否需要自主隔离,或是避免在近期内造访特定地点,民间推出确诊者的足迹地图,如韩国「Corona 100m」APP、台湾新冠肺炎历史轨迹比对」网站,然而这类型服务,必须提供个人定位资讯才能比对足迹,考量对隐私权的保护,适合在用户端处理、不宜上传云端,如台湾线上社群「g0v」所开发的「新冠肺炎历史轨迹比对」网站,虽然会采用手机的定位纪录,但透过SpaceTime杂凑(hash)演算法,将资料在本地端处理、分析,以提高资料处理的安全性,并提供Github开放原始码让各界检验

中后期:资讯流通,降低感染风险

在民众防疫意识已提高的中后期,疫情资讯的快速流通,包括疫情演变的状况、防疫物资的存量等,成为全民防疫重点,新创业者构思网路采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推出疫情聊天机器人,免费提供民众查讯全球疫情数据、即时新闻、口罩库存、防疫咨询等,而正确的卫教资讯也能达到镇定人心的效果,如「WaCare我的健康社群」平台,集结150位医疗专家在线上提供防疫相关知识影片、回答民众提问,以传递正确防疫资讯。

观察上述资料应用的开发流程,数据取得、处理、公开及应用,机密敏感个资的处理和匿名化数据分析,为城市治理应用发展关键。在数据取得方面,应建立数据应用和管理规范,韩国针对防疫工作,修订《传染病防治法》授权防疫单位取得感染患者资讯,加拿大安大略省则有FIPPA隐私法,由隐私权办公室监管资料使用流程,如交通局Metrolinx向多伦多卫生局提供确诊者的Presto交通卡纪录,须通报安大略省隐私委员会。

在资料处理方面,个人隐私如人脸影像车牌号码、GPS定位等,可采用边缘运算以当地的伺服器处理这类资料,并先行过滤、匿名化或加密处理。

此外,可被验证的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可让使用者安心,降低个人资料外流疑虑,如「新冠肺炎历史轨迹比对」网站开放原始码供大众检验,同时也能建立大众对AI预测结果的信心,又如BlueDot采用机票资讯做为关键资讯分析,HealthMap根据医生提供的讯息筛选社群媒体中的关键数据。

最后在公开资料方面,目前AI已能进行匿名化资料分析,如台北市交通局采用低解析度的道路和车辆影像,进行车流量和事故预测,透过已匿名处理的资料、或是将资料分级,规范不同应用的取用权限或使用方式,可兼顾防疫及隐私保障,台湾移民署提供出入境名单资料给健保局,让医疗院所可在「健保云端系统」查询看诊者的旅游史,并协助通报,达到防范疫情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