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东和禅寺 争列历史建筑
跨年钟响 ▲东和禅寺钟楼,在文化人士的争取下获得保存,已成为市定古迹。(陈信翰摄)
有一○三年历史的台北市「东和禅寺」,日前经台北市文资委员会初步文资鉴定会勘,认为具文资价值,建议文资委员会列为「历史建筑」。东和禅寺为中国式闽南建筑,禅寺旁已列为台北市定古迹的钟楼为日式建筑,二者相互辉映。
财团法人台北市东和禅寺表示,最早东和禅寺包括目前的「东和禅寺」(前身为观音禅堂)、「钟楼」、「附设佛教学校」(战后改为泰北中学城区部)及改建后的「台北市青少年育乐中心」四部分。如今保留原貌的为观音禅堂与钟楼。
东和禅寺原称为曹洞宗大本山别院,日僧初建于一九○八年。一九一二年台风侵袭,木造本堂全毁,一九一四年重建,台湾僧侣孙心源和尚于大殿右侧兴建专供台湾人礼佛的「观音禅堂」,为闽南式建筑,即今东和禅寺大殿。
观音禅堂于台湾光复后,正式改名为「东和禅寺」,一九四七年心源和尚任开山住持,完成寺庙登记有案。
民国七十四年东和禅寺土地拨交北市教育局,筹建青少年育乐中心,因东和禅寺具历史价值,文化界人士发起抢救别院的护寺运动。经协商,在民国八十二年保留钟楼通过列为古迹,但正殿屋顶被拆除。
东和禅寺钟楼的重要文物就属悬吊于上层的古钟,钟楼做为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别院的山门,悬吊其上的古钟镌刻铭文与图腾,得以了解当时建庙线索。古钟以红铜铸造而成。
文化大学建筑系教授、市府文资委员李干朗指出,东和禅寺的建筑为台湾抬梁式(柱少、梁粗)、穿斗式(柱多、梁细)典型的混合。主体建筑结构以红色砖墙、黑瓦屋顶、石砖地板等中轴线对称的中国闽南式三合院建筑。在市中心闹区能维持一层楼、三合院的佛寺,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