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省100万电费! 清大「绿皮绿骨」引进室外自然风
▲李存敏馆(绿色低碳能源教学研究大楼)。(图/清大提供,下同)
清华大学绿能大楼将于24日启用,这栋被称为「绿皮绿骨」的建筑设计充分利用空间高度的概念,以风的动线串联内外公共空间,在夏季时利用自然风对流减少冷气之消耗量,将来在馆中更会增加一个由工科系自行设计的节能管理系统,希望令工科馆与绿能馆每年省下约1百万元的电费,内部的研究及实验室也将开发下一世代的绿能技术,包括高效能电池、及利用太阳能来充电的无线充电器。
建筑师张清华表示,绿能大楼强调低碳能源精神与永续开放意象,结合绿能研究、教学实验与学生活动,「考量地球自转与日照的方位,外层扩张网在东西向采用较高密度的设计」,白色扩张网兼具遮阳、通风与美观,能有效减低日射热辐射量,在不减损室内照度的情况下,可节省70%的空调能源。
▲白色扩张网兼具遮阳、通风与美观,能有效减低日射热辐射量,在不减损室内照度的情况下,可节省70%的空调能源。
由清华校友李伟德捐资逾新台币一亿元建造的「李存敏馆(绿色低碳能源教学研究大楼)」,是清华在台建校一甲子以来,首栋以个人名义捐建的大楼,也创下历届清大校友以个人名义的最大笔捐款纪录。
原科院长曾繁根说,绿能大楼主要提供原子科学院本部、核子工程与科学研究所、院学士班、以及工程与系统科学系等单位共用,从事最先进太阳能、氢能与核能等低碳绿色能源的教学、研究、以及师生活动的空间。
这些先进研究包括,工科系半导体研究团队与台积电合作开发下个世代10奈米低压元件,将可使手机电池使用时间增加1倍以上;工科系太阳能研究团队开发以太阳能为能源之无线充电系统,未来可携式3C产品可随时随地利用太阳能充电;研发高效能重组式燃料电池,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透过快速简便的甲醇充填程序,即可提供行动装置一天以上的电力,非常适合整合太阳能储能系统。
李伟德为清大核子工程系第二届校友,1969年毕业后即前往美国求学,1975年取得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核子工程博士学位。他毕业后,先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核能部门身居要职,再自行创业,从事建筑开发等工作,2011年更以其在业界的卓越成就,获颁清大「杰出校友」。
▲李存敏馆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