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发文介绍来自台湾的N95口罩发明人蔡秉燚
取自AIT脸书
美国在台协会(AIT)在脸书贴文,介绍来自台湾的N95口罩发明人蔡秉燚,AIT强调,蔡曾在美国念书任教,2018年退休后,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复出,一天工作18小时,就是要研究如何消毒和重复使用N95口罩以避免浪费医疗资源。
AIT以「台裔N95口罩发明家的美国留学经验」为题,介绍来自台湾的科学家蔡秉燚,AIT指出,蔡秉燚于1981年前往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攻读材料科学博士班,期间修了整整超过500多个学分的课程,「相当于念了6个博士学位」。
蔡秉燚随后至美国田纳西大学担任教职,并发明了N95口罩。AIT表示,蔡秉燚虽然在2018年退休,但最近又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复出。
AIT要强调的是,从蔡的美国经验里可以看到,美国大学教育资源的丰富,以及追求个人理想的广大空间和机会。贴文中也附上之前报导的蔡秉燚故事连结。
报导中指出,在1990年代,当蔡秉焱发明可用来制造N95口罩的材料时,他从没想到过,几十年后它可以挽救数百万的生命。现在,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世界各地的急救人员、医疗专业人员和高危险群人们都使用了这种可阻绝病毒和细菌的口罩。
不过蔡秉焱仍谦虚的说,自己的发明「只是一般时期的普通发明」,光是组成N95口罩的带电纤维,蔡就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才得以开发。
蔡秉焱1981年从台湾来到美国,在堪萨斯州立大学学习后攻读材料科学博士班,期间修了整整超过500多个学分的课程,「相当于念了6个博士学位」。蔡跟随他的教授从堪萨斯州立大学转到田纳西州的诺克斯维尔大学,并成为一名教授。
蔡秉焱在那里领导了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材料,该材料可以透过带静电的纤维吸引颗粒来过滤空气。1992年,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由正电荷和负电荷组成的材料,可以吸引微粒(例如灰尘、细菌和病毒),并通过极化将95%的微粒捕获,然后才能穿过口罩。
蔡秉焱说,他最初的意图是将这些带电纤维用于空气过滤器,例如家用的清净机,但这项发明很快促使N95口罩的诞生,因为它也是一种空气过滤器─专为单次使用而设计。N95口罩最初是为了在尘土飞扬环境中的建筑工人而设计,在该环境中,它可以阻挡微粒。
美国疾病管制中心在1996年发现N95口罩还可以吸引和阻绝病毒。蔡将其发明的材料与制造商3M的医用口罩设计结合在一起,结果便是此口罩从那时起,就被全世界的医疗专业人员所使用。
虽然蔡秉燚2018年已经退休,但是当COVID-19大流行来袭时,他决定退而不休,每天工作18至20小时,试图找出如何在需求增加时,能将被污染的N95口罩进行消毒,以减少资源浪费。
蔡发现,虽然沸腾、酒精和烘烤都会降低口罩的功效,但在摄氏71度的烤箱中烘烤后,口罩仍然有效,蔡的方法就是让口罩静置7天而不去触摸,从而使病毒自然死亡。如果病毒长时间没有宿主,它会在口罩表面死亡。
蔡秉燚认为,即使没有N95口罩,使用任何一种棉质口罩,都比口鼻上完全没有任何物品覆盖要好,为减少COVID-19的扩散,「每个人都需要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