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变金刚》机甲发展史:文明史也是一部战争史

机甲发展

1.起源

从石器时代开始,战争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越快战争爆发的频率就越密集。有文字记载的5000年文明史中有4700年里是有战争的,可以说文明史也是一部战争史

撇开战争在道义上的评价不说,战争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社会转型、朝代更迭,还是科技发展,都受益于战争或者和战争相关事件的影响。机甲科技的发展也得益于战争。

2.人机之争

一战时,坦克飞机等已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中叶,机器人也登上了历史舞台,但争论也开始了:一些人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最终造福人类,而另一些人则不相信不受人类控制的机器人。部分国家热衷于人工智能机器人,而远东共和国则看中了可操控型机械装置

在当时,对远东共和国不友好的国家军队中,有大量的拥有较高智能的机器人服役,给远东共和国军方带来巨大压力,机甲计划的前身——勇士计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立项的。不过当时目标仅仅是研制一种新型士兵装备,从而提高士兵在战场上的生存和战斗能力。但很快就将重点转移到可操控型机械装置上了,军方将折中机械装置定名为机甲。大国间的博弈使得机甲研发不断取得突破。

2054年,远东共和国秘密研制出世界第一款机甲,在各种测试中,驾驶这种名为“盘古一号”单兵战斗机甲的士兵,测试达标率普通士兵高几倍。

3.起步阶段

自2054年第一款机甲问世后,远东共和国就上马了多个系列的军用机甲研制计划。而敌对国家的高智能机器人却始终无法达到人工智能的水平,研制计划进展缓慢。

按照远东共和国军事装备研制的惯例,在盘古一号定型的同时,新型机甲的研发就开始了。军方对新型机甲的要求是,既能应对太空辐射的危害,又要有物理防护能力。所以远东共和国的第一款太空用机甲“吴刚”庞大而笨重,只能在引力不大的环境下使用,而且运输也是个问题。考虑到太空飞船对承载货物的重量体积的限制,可变形机甲第一次列入科研计划。

2087年,一款名为挖掘者的变形机甲研制成功,挖掘者的原型是一台全自动挖掘机科学家在保持原有功能的情况下,为机械人增加了变形功能和新的操作组件,还有辐射防护装置。随后,三台挖掘者验证机被秘密送往远东共和国的月球基地,在那里接受了长达两年的测试。

2091年,在远东共和国土星基地建设的开工仪式上,定型后的挖掘者首次公开亮相。挖掘者的常态人形,驾驶者无需太多训练就能操纵,且人类双手般灵活的机械臂大大提高了挖掘能力;而转移时,又可以变形为机车形态,可以在地形复杂的环境下快速移动。其工作效能是普通挖掘机的3倍,且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挖掘者一经公布即引起世界轰动。其他国家也纷纷投入资金,加入到机甲研制的行列

4.飞跃

挖掘者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远东共和国的军方人士。战场形势的多变性要求军队必须能迅速适应变化,军人通过训练可以满足要求,最麻烦的是装备。比如老式坦克,在攻坚战中坦克就是移动堡垒,能提供强大的火力压制,但坦克一旦遇到直升机,就成了活靶子。军方曾为此头痛不已,如今变形机甲的出现,正好解决了军方的忧虑。

操作简单,又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形战斗机甲成为军方首要需求,为此科学家研制出了一批样机,这些机甲的常态是人形,因为人形更灵活也更符合人类的操纵习惯,人形能将机甲操控的准确率提高并将延迟问题降到最低;而在环境不适宜人形机甲活动或有特殊要求的时候,这些机甲就能变形成各种工具形态。比如强攻时最需要的就是能变形为坦克的机甲,需要精确打击时战斗机型变形机甲就成了主角,在复杂地形间进行快速穿梭是越野车型变形机甲的强项。

也是在这个时候,一直制约机甲发展的几个问题变得很突出,其中一个就是动力供应问题。从研制之初开始,工作时间长短和机体灵活度的关系就好像鱼与熊掌:要想工作时间长,就必须增加所携带的能源,这必然增加机体的体积和重量;要想灵活高效,则又不得不缩短机体的工作时间。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界近70年,直到2139年远东共和国的小型核能装置研制成功后才得以解决。

前所诉,太空探索的目的是解决能源危机。远东共和国的核能开发走在世界前列,又在柯伊伯带发现了新的核物质。这种新核物质单位体积所包含的能量是铀的27倍,是钚的13倍,这为小型核反应堆的研制提供了可能。远东共和国很快就研制出了小型核反应堆,掀起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几乎所有机械都推出了核能版,小到小家电,大到工程机械人,都用上了小型核反应堆,机甲也受益与此。安装了包含小型核反应堆的动力供应装置后,机甲的工作时间由原来的几小时提高到了最高可达10天。

5.尘埃落定

这里也要提一下,Lockheed&SSP公司真正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2099年才实现量产,比挖掘者晚了8年。之后的三十几年中,机器人曾一度遍布世界各地。但就如远东共和国所担心的,机器人拥有了智慧,就不在人类掌握之中了。失控事件时有发生。最严重的也是最后一次的机器人失控事件发生在2142年。

2142年夏,部分家用机器人突然出现功能紊乱,这些机器人都是由L&S电气公司出产的。事件很快就通过网络蔓延到全世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虽然这场紊乱最终被控制,但这些国家损失惨重。事后调查显示,是机器人的控制程序中的某些无序代码,在某种巧合的情况下汇集成了一些奇怪的指令,机器人正是执行了这些指令而失控的。可以说,是传统意义上的病毒导致了机器人的失控。

总之,智能机器人计划终止了,参与国家也和远东共和国达成协议,引进了远东共和国民用机甲技术。机器人与机甲之争落幕。

敌对势力当然不愿意看到远东共和国的强势,于是他们从非正常渠道收集了大量的远东共和国生产的战斗机甲,进而进行复制并卖给黑市军火贩子,导致了民间的武装机甲泛滥。不过由于远东共和国对国内的军火管制甚严,且战斗机甲的核心技术无法复制,因此这些小伎俩并没有在人类社会中激起什么事端。对手的诡计以失败而告终,而机甲技术则在民间保留了下来。

6.新生

黑色星期二前,机甲的身影已经遍布社会各个角落,即便是那些曾经高举智能机器人大旗的国家也已经全盘接受机甲。越来越多的民间公司参与到机甲研制的行列,其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家叫作立方体科技。

远东共和国的立方体科技是家非官方的商业公司,由几家科研单位专门为承接政府指定科研项目而组建的。由于承接的项目大都和“立方体”有关,因此公司才取名为立方体科技。正因为如此,立方体科技积累了雄厚的科技势力,因此成为最早开始从事民用机甲研究的公司

由于得到政府的技术支持,军方又将很多的战斗机甲民用版也授权给立方体科技生产的,所以立方体科技开发的民用机甲性能更好,且价格更便宜,在黑色星期二前,已占据民用机甲市场80%的份额。随着立方体科技技术的提升,不少民用版机甲反过来又被军方所采用,包括性能强劲的货柜车、高速灵活的跑车、滞空性极高的飞艇和空中灵活高效的UFO等。

黑色星期二后,地球大部分的机甲工场被毁灭,只剩下远东共和国神舟宇宙基地内保留完整的资料和了几套生产线,星际同盟和地球联邦正是利用这些资料和生产线,成功的重建了机甲生产线。在太阳系和比邻星系辐射严重时,机甲为人类提供了足够的保护,重建才得以开展,而且,机甲的高效率、多功能又使得重建工作得以快速进行。

在两国成立之初,军队的主要职责是帮助重建,并进行有效防御,因此功能更为强大的战斗机甲比一般民用机甲更为高效,坦克、飞机、机车等在重建中立下汗马功劳。而在星系大战,联邦和同盟间功能各异的机甲不断被运往前线,最终成为战场的主角。